•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航天/武器

    中國激光陀螺團隊:面對國家利益其他都是浮云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科學報》2014-06-25 我要評論(0 )   

    四十三年的堅守,日復一日的攻關,幾代人的艱辛,換來了我國激光陀螺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的飛躍。 團隊成員交流膜片檢測經驗 幾年前的一個冬夜,三湘大地被嚴寒...

           四十三年的堅守,日復一日的攻關,幾代人的艱辛,換來了我國激光陀螺技術從無到有、從落后到趕超的飛躍。

    幾年前的一個冬夜,三湘大地被嚴寒和狂風籠罩。已過午夜,在南岳衡山附近的一家賓館,服務員用懷疑的目光審視著眼前的一群人。這群人深夜還在抱著箱子進進出出,神情興奮,服務員懷疑他們是一群竊賊。

    這群被誤會成“竊賊”的人來自200多公里外的長沙。來到衡山,他們是要完成一項車載實驗。由于狂風凍雨大作,這趟不遠的路程,他們足足走了6個小時。

    這群人來自國防科技大學。他們的使命,是為祖國研制出屬于自己的激光陀螺,而為了這份使命,他們已經堅守了將近半個世紀。

    所謂“激光陀螺”,是一種在加速計配合下能感知物體任意時刻空間位置的高精度器件,被譽為武器平臺定位導航系統的“心臟”,廣泛應用于陸、海、空、天多個領域的高精度慣性導航。

    讓時間回到上世紀70年代初。彼時,美國已經在世界范圍內率先在激光陀螺領域取得突破,并在世界上引領了一輪激光陀螺的研制熱潮。在國內,錢學森敏銳捕捉到了激光陀螺的巨大價值和應用前景,交給國防科大兩張小紙條,上面寫著激光陀螺的簡單原理,指示學校加強研究。1971年,學校成立了激光教研室,開始了激光陀螺艱難的探索之路。

    可以說,中國的激光陀螺研制工作就是從錢老的這兩張小小的紙條開始的。

    剛開始研制激光陀螺時,研究人員連制作激光器用什么材料都不知道。一次,激光教研室創始人之一的高伯龍聽說大理石膨脹率較低,可以選用。為節省開支,他就推著平板車到長沙火車站工地去撿廢料,一次又一次,風雨無阻。

    正是憑著這樣的精神,1994年11月,我國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自此,我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和法國后,世界上第四個能夠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

    在此之后,圍繞著激光陀螺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技術創新團隊迎來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成果:

    第一臺高精度反射率透射率測試儀;

    第一個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

    第一個實現激光陀螺產業化生產;

    第一家具有獨立知識產權并能全閉環研制生產激光陀螺的單位;

    ……

    “毫不夸張地說,經過四十多年的科研探索,目前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激光陀螺技術研發強國。”采訪中,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研究所所長羅暉如是說。1994年,該團隊第一臺激光陀螺工程化樣機通過國家驗收。當晚,高伯龍和同事們難得輕松地從實驗室出來散步。高伯龍忽然發現路旁不知什么時候多了一座樓。

    “什么時候建了座樓啊?”他問道。聽到這話,同事們哈哈大笑:“這樓一年前已經建起來了。”這件小事足可以反映出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奮斗精神。而這種精神已成為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代代傳承。”國防科技大學激光陀螺研究所副所長楊開勇說。

    作為科研團隊成員,一位姓胡的副教授多年都沒有發表過論文,除了因為一部分科研成果涉密不能發表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根本沒有時間寫論文。

    “激光陀螺看上去并不復雜,但對工藝的要求極高。我們既要從事研究,又要做很多藍領工人的工作,哪里還有時間寫論文?”

    “真的一點時間都沒有嗎?”記者問。

    “我們一年平均加班1500小時,你算算,我哪里還有時間寫論文??!”這位副教授爽朗地笑著。沒時間,激光陀螺團隊的成員放棄了發表論文;也因為沒有時間,分不出精力準備報獎材料,成立43年來,該團隊只報了3次獎,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目前國內生產激光陀螺的企業的技術源頭,幾乎全部來自國防科大那幾間不大的實驗室。面對激光陀螺實現產業化的要求,科研團隊主動與校外有關單位合作建立生產線。

    對此,有人質疑科研團隊有點“傻”,自己研究的成果卻交給別人使用。但激光陀螺科研團隊所在的國防科大光電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秦石喬卻說:“面對國家利益,其他都是浮云。讓成果最大限度轉化為戰斗力,是我們最大的心愿。”

    科研團隊的技術出去了,科研團隊的人卻并不愿出去。

    作為國內激光陀螺技術的領軍團隊,幾乎每個團隊成員都在相關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因此,一些地方和單位也開出了百萬年薪請他們加盟。然而,面對誘惑,很少有成員真的舍棄這個團隊。

    “這要看你追求什么了。”采訪中,團隊成員黃云說,“如果追求金錢,外面的世界一定更有吸引力。但在這個團隊,我們是對國家具有重大意義的項目的‘主人’,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信念,團隊的凝聚力、向心力不斷增強,團隊不斷發展壯大。“這是我們攻下一次次科研難關的重要保證。”楊開勇說。

    談及未來的發展,學院政委姚炳洪信心滿懷:“目標指引方向,創新永不止步。我們將繼續弘揚忠誠使命、勇攀高峰、團結奮進、甘于奉獻的‘陀螺精神’,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作出更大貢獻。”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