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灰塵竟能導致我國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損失數億元。這并不是杞人憂天,而是事實!據了解,我國太陽能發電站因受到粉塵等污染,導致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效率下降,所造成的巨額損失正日益引起業界的關注。
而在此前舉行的“6.18”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上傳來消息,泉州企業與來自白俄羅斯的專家欲牽手研發可“抗污”“增強轉化率”的太陽能電池板涂層。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技術,會對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太陽能發電一年被灰塵“吞掉”2.5億元
太陽能電池板的潔凈程度對發電效率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陜西榆林某20MW太陽能光伏電站,該電站的占地面積約700畝,總投資大概2億元。當初設計年發電量2000多萬度,按政府每度電補貼1元計,年收益可達2000多萬元。但這只是理想狀態的收益率,事實上,因為無法徹底解決電池板清洗問題,電池板的實際發電效率由23%~25%下降到17%~18%左右,由此造成的損失,每年至少在200萬元以上。
顯然,遇到“灰塵”難題的不僅只有榆林這一家發電站。據了解,我國絕大多數太陽能發電站都或多或少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光伏產業發電量達到2吉瓦(1吉瓦等于10億瓦),而這也意味著2012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行業因為灰塵造成的損失高達2.5億元。
事實上,小小的灰塵一直是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量的致命問題,即便是代表頂尖科技的太空探索也無法避免地受到這一問題的困擾。
美國“機遇”號空間探測器剛開始火星探測任務時,1.3米的太陽能電池板每天可以提供900瓦時的電能,然而到2010年6月,隨著太陽能面板沾上火星灰塵,每天提供的電能降到了500~600瓦時,NASA(美國宇航局)不得不盡量讓兩臺火星車停靠在朝南的斜坡上,讓它們可以“曬”到更多的太陽光。
人工、機械清潔成本高昂
面對巨額經濟損失,任何太陽能發電廠經營者都不可能無動于衷。為保證正常發電,一般發電站每月都要對電池板進行一到兩次的清洗。據記者了解,當前太陽能電池板清洗的主要方式分為人工水洗和工業清洗設備沖洗,但其清潔的難度與成本,卻讓原本就成本高啟的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不堪重負。
還是以上面那家榆林20MW太陽能光伏電站為例,如果采用人工水洗,要保證這樣規模的電站的所有電池板時刻清潔,至少需要20名清洗工人不間斷工作。費時費工費錢不說,工人要在墊高的太陽能板上爬上爬下,不僅危險系數頗高,而且脆弱的電池板難以長時間承受人的體重,容易損傷。
那么工業清洗設備是否能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呢?調查顯示,按照通常設計標準,每10MW電站配套工業清洗系統最少需要一次性投資幾百萬元,可謂數額不菲。而且工業清洗很難保證清洗得干凈徹底,一旦留下死角,就有可能引起“熱斑效應”等嚴重后果。據業內專家介紹,未被清洗邊角部分電池板會由發電單元變為耗電單元,被遮蔽的光伏電池會變成不發電的負載電阻,消耗相連電池產生的電力,造成發熱,這就是“熱斑效應”。此過程會加劇電池板老化,減少光電轉化率,嚴重時會引起火災。
即使光伏電站舍得花大價錢清潔電池板,還有些先天性的“硬件”缺失難以解決:由于我國光照分布情況,我國有大量光伏電站建設于西部戈壁灘和沙漠地帶,這些地區的共同特點就是“缺水”,在這種水比油貴的區域頻繁花費大量水資源來清洗電池板,顯然不太現實。
新型涂層為電池板穿上“防污服”
太陽能電池板清潔成本高昂,難度頗大,那是否還有其他手段可以解決太陽能電池板的清潔難題?帶“防污”功能的太陽能板特殊涂層是目前國際上的研發重點方向之一。
前不久剛剛閉幕的“6.18”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的福建-獨聯體技術轉移專場對接會上,來自泉州的文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文創科技)與白俄羅斯國立戈梅利大學簽訂了項目合作意向書,欲攜手研發特殊太陽能光伏涂層技術,而該涂層技術最引人關注的就是其“防污”的特性。
據文創科技負責人陳志剛介紹,作為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商,太陽能電池板的“防污”難題他們也早有關注,但一直也沒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直到今年年初,在泉州市科技局的牽線搭橋下,文創科技的代表到廣東-獨聯體國際科技合作聯盟洽談項目合作事項,在獨聯體的項目推介中,一項太陽能電池板的涂層技術吸引了文創科技代表的目光。
“據白俄羅斯專家介紹,這款涂層能夠有效排斥污染物,對太陽能電池板起到屏障保護的作用,可降低其維護和運營的成本。同時不阻礙太陽能電池板吸收陽光的能力,甚至還能進一步提升電池板的光電轉化率。”據陳志剛介紹,此前美、英等國就有相關技術推出,不過成本較高,而白俄羅斯的技術目前也還處于實驗室階段。此次文創科技與白俄羅斯國立戈梅利大學簽訂的是項目合作意向書,白俄羅斯專家目前正在抓緊對該項目作進一步實驗論證,以提供更為詳實的實驗數據。一旦該涂層技術的抗污性能和提高光電轉化率的能力得到數據支撐,且其成本達到商用的低成本標準,文創科技將與白俄羅斯方面合作,對這一技術進行深度開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