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科技發展主要指標保持平穩較快態勢。1~5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實現總收入1.1萬億元,同比增長14.3%;全市科技服務業實現總收入1790.1億元,同比增長9.3%。
記者從北京市科委獲悉,近年來,北京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取得新進展,著力以技術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高端發展。
在電子信息領域,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及產品突破工程取得顯著成效。隨著4G牌照正式發放,新一代移動通信產業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在北京市科委前期技術與產品研發的支持下,新一代移動通信企業產業化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大唐移動通信設備有限公司的4G基站及微基站產品經過規模試驗和商用測試,已建成月產6000臺基站、20套核心網的生產能力的生產線,截至中國移動TD-LTE二期招標,已經在全國16個省份進行TD-LTE部署。
在北京市科委重大項目的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成立產業化公司北京中科晶上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了新一代無線通信基帶芯片與相關產品。今年7月,該公司自主研發的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4G小型基站基帶芯片通過測試。該產品打破了高通、博通等外國大企業對小型基站基帶芯片市場的壟斷地位,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在集成電路產業方面,由中芯國際集成電路制造(北京)有限公司牽頭完成的具有全套自主知識產權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65~40納米成套產品工藝研發與產業化”項目,提前一年半實現自主的65納米集成電路制造工藝批量生產,使我國集成電路制造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從2000年的4~5代縮短至1代,一躍成為全球第四大集成電路代工企業。目前,中芯國際的生產制造工藝已由過去的65納米提升至28納米,基本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大幅提高了國內半導體制造行業技術水平。
在生物醫藥領域,通過聚焦支持一批規模企業,培育一批潛力企業,引進一批國內外重點企業,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已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的標志,打造了一批北京有規模、全國有地位、世界有聲音的代表企業。“G20工程”立足北京在科技、人才、市場等方面的突出優勢,建設一批“國際化、高水平、有規模”的公共服務平臺,重點建設擁有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專、精、特”發展的生物醫藥“代工線”,為北京生物醫藥創新成果孵化和產品規模化生產等提供服務支撐。
目前,北京市企業將3D激光打印技術用于全膝置換用人工關節的設計和制造中,填補了激光3D打印技術在人工關節產業化領域的空白,將實現個性化、定制化全膝關節假體的加工制造。在市科委支持下,由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發起成立,通過數字化信息平臺,整合不同級別、不同種類醫療衛生機構,組成區域醫療衛生服務共同體,各機構之間實現雙向轉診、預約檢查、檢驗信息報告和處方共享、視頻會診等多項功能,提供無縫隙、綜合的醫療服務,避免重復和過度檢查。
在新材料領域,納米科技產業發展迅速,成功研制出國際首個碳納米管室溫紅外成像探測器;北京納米電子材料檢測服務中心和納米防霧自清潔材料產業化項目落戶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截至目前,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已落地園區和簽約入園的納米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32個,成為國內領先的高端納米產業發展基地。
據悉,超順排納米管陣列在觸摸屏、超細導線、瞬時加熱器、超薄揚聲器等多個領域具有極其廣闊的應用空間。2013年6月,清華—富士康超順排碳納米管陣列產業化項目正式簽約入駐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這是繼納米綠色印刷項目之后又一個納米重大科技成果落戶納米科技產業園。至此,北京納米科技產業園已初步形成納米板塊快速聚集態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