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武漢華工科技的廠房里,一臺激光切割機正高速的在鋼板上切割出各種復雜的圖形,這么快的速度和精度,是傳統的加工手段難以做到的……
產品自主生產,出口全球
華工科技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新強介紹到:“這是光制造,它這里面把圖案已經輸進去了,你輸什么圖案,它切出來就是什么東西。速度大概有25米左右,激光功率大概有3000瓦。”
筆者還了解到,有一種被叫做等離子的切割機,可將厚鋼板輕松切出各種高精度的零件,加工出各種坡度,這種設備目前被大量應用在造船業和軍工企業,在出口中它也是屢獲訂單。
據介紹,經等離子切割機切割的表面端面非常光滑,加工以后不用修復直接應用,而以前用傳統的做法就是用火焰切割切割完以后還要進行表面打磨,然后才能用,這樣生產過程就比較復雜。
等離子切割機,專為高端汽車企業提供的高精度激光焊接,同時,這也是華工激光出口的重要產品之一。在激光焊接之前,汽車焊接一般使用進行點焊,為防止漏水,過程中需要在上面覆蓋密封條。工藝過程復雜且密封性和強度不盡理想,現在采用的激光焊接使這些情況都得到了完善解決。
激光打碼激光器,出口全球,為各種高端手機、高端設備進行激光打碼。
馬新強說:“這個技術上沒有突破的時候,國外賣進來是50萬一套,現在我們完全自主生產以后現在每臺10萬左右。”“1999年,當時我國每年對激光切割裝備需求量在1000臺以上,年市場規模高達30億元,可這一市場卻長期被德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外企業所壟斷,我們的企業需要激光切割機這種設備時,完全依賴進口。當時國內研究激光技術的重點院校華中理工大學也想打破國外壟斷,將激光技術產業化。但他們卻面臨著最大難題就是,如何把實驗室里的激光技術,應用到企業,然后批量走向市場。”
據統計,實驗室技術包括做出的樣機,距離推向市場批量化應用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工作量。這后面大量的工作在于可靠性穩定性。
走出國門,遭遇“信任危機”
2000年,澳大利亞的全球第三大激光裝備企業,遭遇嚴重財務問題,企業幾乎陷入到癱瘓的狀態,這對馬新強來說是個千載難逢的幾乎,于是華工科技以500萬澳元,相當于3000萬人民幣的價格,低價收購了排名全球第三的企業。并在3到4年的時間,消化吸收激光裝備的生產技術,隨后開始向國際市場推出自己的產品。但沒想到的是,在出口的初期,國際市場對來自中國產品的質疑也撲面而來。
據馬新強回憶,他印象比較深刻的是,當時國外許多廠商客戶多認為中國不可能制造這種高端的激光切割機,做做皮鞋、襯衣還可以。
盡管收購了全球第三大激光裝備企業,但是面對國際市場的不信任,華工科技的出口再次陷入了瓶頸期,一個棘手的麻煩重新擺在了桌面上。最后馬新強做出了一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決定,把武漢生產激光切割機的各個部件,運到澳大利亞進行組裝,然后再向全球進行銷售。盡管增加了成本,但是卻打開了出口的大門。
據介紹,經過一兩年時間,國外廠商慢慢了解到產品的可信度,現在華工激光的產品已經直接從武漢發往世界各地。
這個迂回戰術成了打開國際市場的敲門磚,就在激光切割機在國際市場初戰告捷后,更新的激光裝備隨后被研發出來。
激光再制造:激光熔覆技術“變廢為寶”
船用發動機的曲軸在使用過程中使用年限長了以后,這個地方就會磨損,以后就會影響它的使用效率,但是如果報廢這個曲軸也是要大幾十萬的。通過激光融覆的方式,增量制造的方式在這上面融上冶金粉末,融上以后把它的直徑復原,然后再一打磨又可以重新利用了。所以我們把這種工藝技術叫激光再制造。
激光再制造,只需三五萬元,但是它卻可以讓這個價值七八十萬元的曲軸變廢為寶,并且性能超過以往。據了解,作為生產各種激光裝備的高科技企業,今年上半年,華工科技實現了8000多萬元的出口額,同比增長了8.6%。
對于產品出口國外,馬新強表示:“我認為(產品國際化)不簡單是一個市場的問題,它是提升我們國家整個制造水平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針對全球市場的需求研發產品,是外貿企業的生存之道,更是發展之道。”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