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想過未來的智能房屋是3D打印出來的,還能像蝸牛殼一樣隨心所欲地搬去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來自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的綠色住宅和智能建筑研究專家蘇運升,將于11月8日在騰訊WE大會上向全球發布一款名為“易繭”的3D打印太陽能智能房屋,實現這一夢想。
作為中國連接世界的跨界創新平臺,11月8日在北京舉行的騰訊WE大會邀請了包括蘇運升在內的12位全球頂尖科學家、互聯網思想家和技術專家,講述他們對未來的暢想。從人工智能、腦機接口、基因科技、到外太空旅行探索等多領域的創新和行業趨勢,WE大會希望讓中國互聯網從業者們站在未來,連接一切,參與一場由新興產業引導的全球“進化運動”。
“易繭”由3D打印的高分子材料構成,40分鐘左右即可自動完成建造,房屋內預裝有水床、影音及照明系統,具體細節將在騰訊WE大會上首度向全球發布。據蘇運升介紹,這個屬于未來的智能房屋項目將把我們熟悉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轉變為以磨材建模、3D打印方式建造的可移動智能房屋,并通過太陽能的方式供電。目前,“易繭”在安哥拉和哥倫比亞都有在建項目。
蘇運升指,“易繭”是永久性住房,用超輕鋼做框架,很輕、耐用、低碳、可回收,能防八級強震;墻壁用特殊材料做成,超薄、可隔熱、保溫、隔音;家具與墻壁之間采用的是專利技術“內膽框架分離”建造法,銷售時室內已精裝好了,拎包就可入住,裝修就像給保溫瓶換內膽。比如固定在墻上的衣柜與墻是分離的,哪天覺得它應該“改朝換代”了,直接搬出去再換一個裝上就行,位置也可自由選擇,相比我們平時概念里的裝修就環保多了。
現代的城市建筑大多都是鋼筋水泥堆砌起來的,都不可逆,每當城市更新、拆遷改建,總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環境污染和浪費。比如,我國目前的建筑模式基本是以工地為中心,以開發商為單一實施主體的高污染、高耗能建設模式。開發商先競拍拿地,再請設計師、施工隊,一旦房屋出現結構性問題,業主難以申訴。許多城鎮家庭平均每10-15年要裝修一次,產生巨大的成本和大量建筑廢料。蘇運升說,這樣的模式沒有考慮到低碳等環保因素,能耗太高,難以為繼。
而“易繭的建造則是“可逆”的,它的每一部分都是可拆卸可更換的。整個房子可以拆下托運再組裝,搬家就像拎包一樣簡單,建一套別墅一般兩個月就可以搞定。聽上去很不可思議吧,可這是真的。現在買一套房子的產權是七十年,而易蠶是永久性產權,能隨心所欲地搬去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
蘇運升說:“易蠶的建筑材料不同于農業時代磚和木,也不是工業化的水泥、鋼筋等高能耗的材料,我們希望能讓易蠶接觸環境的外表皮更環保,接觸人的內表皮更宜居。我們要把原來的建筑模式徹底顛覆,把易蠶制作成一個更加輕巧、更加輕便的的智能房屋,靠的就是運用跟過去完全不同的建筑材料:納米的氣凝膠、高強度的碳纖維、OLED、薄膜太陽能等等。”
“我們希望像iPad和iPhone一樣,每年都舉行新技術發布會,推出下一代的產品,完全按照蘋果的路線走。比如我們先用3D打印一個床,可以放在機場,可以放在家庭的后院。現在我們已經拿到了幾個項目,比如說上海青浦的森林公園,在安哥拉和哥倫比亞也有在建項目。”
蘇運升希望能借著這種新型3D打印智能房屋,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住宅的建造方式,讓房屋脫離現在投資品的屬性,回歸到消費品,讓居者有其屋。
身為中國綠色住宅產業化的推動者,蘇運升致力于中國建造及制造的創新。2005年起,他作為總規劃師團隊的核心成員,參與了上海2010年世博會規劃的全過程,領銜了世博村規劃,并擔任主題館主題演繹顧問。
現在,蘇運升創立的公司叫“易托邦”,取的就是“易建宜居托城興邦”的意思,寄托的是對未來綠色建筑的夢想。他認為,中國住房產業化的建造方式雖然起步晚,但還是有市場支撐的。低碳、環保型綠色建筑是未來建筑發展的主方向,是建筑師們能夠發揮創意的領域。目前,“易繭”團隊的主攻方向是保障房、廉租房、別墅等小型綠色建筑,不久將進行產業化生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