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3D新聞

    廣州首個3D打印產業園 ——民營工業設計園區的前世今生

    星之球激光 來源:新華網2014-11-19 我要評論(0 )   

    不久前,廣東第一個3D打印園區在廣州荔灣東沙工業區掛牌成立,受到各界關注。一方面,3D打印技術本身為社會進步帶來的效應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引來好奇目光;另一方面,...

             不久前,廣東一個3D打印園區在廣州荔灣東沙工業區掛牌成立,受到各界關注。一方面,3D打印技術本身為社會進步帶來的效應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引來好奇目光;另一方面,首個掛牌成立的園區將為3D打印產業的展帶來什么,也成為談論焦點。

      為此,新華網產業園頻道記者采訪了園區運營方及入駐企業,從園區運營方與企業需求角度展現園區從無到有的過程以及對產業前景的預期。

      3D打印產業園前身

      走進廣州3D打印產業園,首先看到的是成立于2011年的廣東工業設計科技園的大門,而在同一個園區內的廣州3D打印產業園的大門還正在修葺。一園兩門,折現出產業新舊交替的雛形。

      談及廣州3D打印產業園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到廣東工業設計科技園的由來。作為一個獲得政府正式授牌的工業設計園區,其前身是一家叫做廣州市晟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晟龍公司)的企業。四目望去,園區產權所屬的2棟樓,均是晟龍公司的廠房。

      2008年,原本還是晟龍公司廠房的廣州東沙工業集群區一隅,正在經歷一場來勢兇猛的金融危機。而當時100%靠出口生存的晟龍公司與許多企業一樣,遭受了嚴峻的打擊。08年金融危機以后,晟龍公司從1000多人削減到200多人。為了生存,廣州市晟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孝超開始瞄準涉及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工業設計。

      “因為金融危機我大量裁員,才想去找外包設計。過程中發現外面的設計公司某一項技術可以,但沒有整合,也比不上國外的技術。所以我開始摸索將中小工業設計企業組織到一起,利用裁員后工廠的空地扶持他們,就這樣引進了工業設計企業。”陳孝超說,“在我們抱團的時候,獲得了政府的支持,政府也想把廣州的工業設計搞上來,所以促進了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在2011年8月的成立。”

      無獨有偶,廣州3D打印產業園的成立與集聚于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的企業相關。陳孝超坦言:“在對外去找工業企業時我看到有人已在研究和生產3D打印機,這是很新的思路,隨后開始關注與投入。了解發現,廣州已有10幾家企業在做3D打印,便開始拉他們進園區來孵化。”

      沒有經驗 先孵化再擴展

      廣州3D打印產業園的成立既然與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已屬“同胞”,其發展模式也與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相同,均是走內部孵化路線。

      在將廠房改造升級為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前,陳孝超及其團隊是沒有園區運營經驗的。陳孝超坦言,他們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此前運營的晟龍公司——因為有20多年電子科技公司運營經驗與一定的設備存儲量,招進園區的工業設計企業可以依托晟龍公司直接出產品。

      “比如做磨具,如果是園區企業要找我們做磨具,資金周轉困難可以賒賬,價錢也是7折左右,且省下了運輸成本。”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副總經理陳湖斌說,“與此同時,我們成立的廣州工業設計促進會也囊括了工業設計上下游的各類企業,方便行業內交流,并定期開展活動。”

      同樣,廣州3D打印產業園對3D打印企業的扶持將繼續走此道路。在廣州3D打印產業園獲得授牌之前,晟龍公司已牽頭成立了廣州市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

      園區管理方利用自己曾運營同類型企業的經驗,塑造園區產業鏈的內部孵化形式獲得了一定認可。2013年,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被評為廣州市級孵化器。

      在采訪中陳孝超對記者透露:“廣州工業設計科技園的前身便是晟龍公司的廠房,沒有任何一塊地是從別的地方拿的。”但廣州3D打印產業園的成立促使園區不得不去“擴張”。

      據了解,兩園區合并的16.8萬平方米面積,僅有2棟樓產權屬于晟龍公司暨園區管理方。 “周圍的房子是我們一點一點談下來的,告訴他們與我們合作的優勢,慢慢的園區四面的廠房都開了進出園區的門,加入了園區。要入駐的企業在晟龍自己的舊廠房租完后,可以租這些辦公場所,爭取到的園區政策與他們共享。”陳湖斌說,“民營企業做園區需要自己墊錢,只能這樣一點一點來。”記者觀察到,非晟龍產權所有的大樓與園區已融為一體,實現了互通。目前,園區租金定位為每月30元/平米。

      盈利模式多樣

      在采訪中,陳孝超與陳湖斌多次表示要將園區內原晟龍公司所占的面積進一步縮小。“最好就是跟這些小型設計企業一樣,只有10幾個人在園區內辦公就可以了。”陳孝超說。

      晟龍公司所占面積的縮小意味著生產的縮小。他們甚至表示,晟龍公司的產量也許會進一步壓縮直至為零。以3D打印為例,雖為科技企業,但晟龍公司將不研發生產3D打印機。另一方面,生產在壓縮,園區租金又有限,如何盈利成為了擺在園區管理者面前的難題。

      陳湖斌告訴記者,未來園區打算從專業人才培養、建立銷售渠道等各方面盈利。據了解,明年園區將以3D打印聯盟的名義成立全國首個3D打印教育培訓基地。基地成立后,將通過對企業與學校的雙向收費培養人才。同時,幫助企業銷售也成立園區管理方與企業共贏的平衡點。

      廣州捷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是第二家搬進園區的3D打印企業,該公司總經理李一奇告訴記者,人才的短缺已經成了掣肘公司快速發展的因素。“廣州這邊人才匹配度還是不夠,我的廠如果在深圳,發展速度會快些,因為很快能招到合適的技術人員。”他說,“選擇進駐園區有幾點原因,一是抱團發展;二是除了物質上的補貼,這里有很多同行的經驗交流及銷售渠道交流;三是企業強項在研發,但一些機加工磨具供應端缺乏,難以找到合適的加工方,導致產品生產周期變慢。而進駐園區,直接在園區加工則省事省時。”

    對此點,陳湖斌介紹,園區也正在購買一些含電腦數控的加工設備以滿足3D打印企業的要求,打造服務園區企業的平臺。

      記者手記

      3D打印產業園前景如何?

      作為民營工業設計園區,廣州首個3D打印產業園可以說是民營園區與工業設計合力發展的探索。

      據了解,目前廣州3D打印產業園進駐的企業已有8家。從廣州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的會員涵蓋華南理工大學、中科院廣州電子研究所、廣州市社科院等科研機構及3D打印技術行業的設計、研發、制造、供應、應用等上下游產業鏈企業來看,園區的內在服務策略已有了較豐富的積累。

      但結合園區面積較小,屬于民營且資金短缺的情況,園區未來能否順利實現擴容,將更多的3D打印企業與工業設計企業囊括其中仍有待觀察。同樣,未來園區能否實現形成3D打印產業鏈的愿景,并成為廣州3D打印產業的集聚地與人才輸送地,仍需留給時間檢驗。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