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消費電子

    中外院士:激光刻錄將解決大數據存儲難題

    星之球科技 來源:科學網2014-11-27 我要評論(0 )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科協大講壇上,來自中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各國的院士以《大數據新技術應用與展望》為題進行了探討。 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德國波茨坦大學哈索普拉特...

           在近日舉行的上海科協大講壇上,來自中國、德國和澳大利亞各國的院士以《大數據新技術應用與展望》為題進行了探討。

      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德國波茨坦大學哈索—普拉特納研究院院長梅內爾認為,互聯網現在正在連接一切,它對社會的推動已經從家庭轉向整個產業體系。在此情況下,互聯網的一些基礎架構可能被顛覆。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也表示,談到互聯網技術的魔力,現在更多的是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產業界的應用。但大數據時代也存在“數據太大”的危機。數據量大到每隔兩年數據量翻番,以至于到2020年全世界必須建設100萬個數據中心,只有全年石油產量全部轉化為電能,才能滿足這些能耗中心的用電需求。

      對此,中外院士給出了一個難以置信卻正在成真的解決方案:用光盤。如今存放高清電影的藍光DVD光盤,通常容量規格是20個G,而納米層面的超級光盤可以達到100萬個G的容量,刻錄下原先5萬倍的內容。

      根據通行標準,只有達到P(1P相當于100萬G)級容量且來源多樣、類型多樣的數據集,才能被定義為大數據。因此,谷歌等數據產業巨頭建設的P級數據中心,總面積足有一個足球場大小。在數據中心成百上千的服務器機柜內,存儲介質與常用硬盤一樣,都是磁盤。

      目前,一個小小U盤就能裝下16G甚至更大的數據,而光盤的存儲密度已到極限,無法與時俱進。

      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顧敏解釋說,光盤靠光點存儲數據,激光刻錄的光點越多越密,存儲數據就越多。一根頭發絲直徑約10萬個納米,“藍光碟”的光點直徑只有250納米,而運用今年諾貝爾獎“超分辨率熒光顯微技術”的超級光盤光點直徑僅僅9個納米。目前,顧敏等人已經實現了一張超級光盤存儲0.34P(34萬G)的大容量,達成了三分之一的P級目標。他表示,如果按照這樣的技術路徑,裝進1個P或只是時間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暫無關鍵詞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