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出來的鈦合金材質醫用模型,分別是顱骨、顴骨、椎骨和膝蓋骨的部分
12月5日下午,我市自主創新重大科技專項“計算機輔助手術工作站的研發與裝備產業化”項目啟動會暨數字醫療與3D打印臨床應用研討會在黃海飯店舉行。會上,青大附院、海信集團和威高集團三方簽訂合作協議,將海信集團領先的數字技術、威高集團的3D制造優勢和青大附院的醫療優勢資源緊密結合,以推動3D打印技術在臨床醫療、醫用生物材料開發等領域的應用。
3D打印的臨床應用就是醫院根據患者需要,以計算機數字模型為基礎,利用海信集團研發的數字醫學軟件,打印出適合不同患者個性化要求的3D適型模具;威高集團根據模型,選用合適的生物醫用材料,為患者實現重建組織、器官修復,達到醫療“私人定制”,有利于醫療團隊科學制定切合患者實際的個體化手術方案,有效規避手術風險,提升手術安全和質量,保障患者的遠期效果,為臨床工作帶來福音。
據了解,自今年7月開始,青大附院脊柱外科已在全國率先啟用了“3D打印手術”的初級模式——醫生運用MIMICS計算機軟件采集并處理患者的脊柱三維CT數據,在計算機中制作脊柱三維重建模型并設計方案完成虛擬手術,然后用3D打印技術等比例打印出患者脊柱骨骼的全仿真模型,并在模型上進行細致的手術預演,以確保手術的安全性和準確性。據青大附院脊柱外科副主任馬學曉介紹,截至目前該科室已經利用3D打印技術為20多例患者實施了脊柱骨折、脊柱畸形和脊柱腫瘤等復雜手術。“我們三方合作以后,3D打印的模型植入人體,將是更高層次的3D打印技術臨床應用。”馬學曉表示,目前3D打印模型的成本與已有的成品模型成本相差無幾,而隨著未來3D打印技術的廣泛應用,個性化定制的3D打印模型應該會更便宜。
據青大附院副院長董蒨介紹,目前青大附院每年至少有兩三百例神經外科的患者需要修復顱骨,但面對患者形狀不規則的顱骨損傷,現有的成品模型僅僅是大致修補。而將來3D打印技術則可幫助患者實現量身定制的組織重建,做到“天衣無縫”的修補,“3D打印這么一塊頭蓋骨,僅需2個小時。”董蒨舉著一塊杯口大小的3D打印模型告訴記者。而除了應用于神經外科和骨科,3D打印技術還將在口腔頜面科進行應用。
不過,雖然威高集團的生物醫用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臨床,具備醫用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但由于目前國家尚無3D打印臨床應用方面的行業標準,該項技術暫時還不能廣泛應用于臨床。據威高集團醫學博士寇萬福介紹,目前在我市即將開展的3D打印醫療技術主要是用于臨床實驗。而合作三方均表示,期待著青島的項目啟動及相關實驗數據能促成國家有關行業標準的形成。
另據悉,伴隨著3D打印臨床應用項目的啟動,山東省醫學會數字醫學分會成立大會、首屆中國數字臨床醫學應用技術大會、山東省首次數字醫學學術會議昨日同期在我市開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