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究機構——工研院南分院于2015年12月17日舉辦成果發表會,展出包括大尺寸FDM 3D打印機及可自我修復材料等34項技術。此外,工研院南分院還宣布與與荷蘭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TNO共同成立“3D打印國際研發平臺”,以協助產業加速導入3D打印行列。
工研院南分院執行長徐紹中表示,南分院運用在激光、微機電領域奠定的技術基礎,將以3D打印及智能感測與系統應用兩大技術為主軸,在六甲院區打造激光光谷試量產工場及育成基地、氫能與燃料電池測試中心外,明年將積極投入智能感測為載具相關的智能系統、感測網絡平臺,協助產業升級智能制造并搭上物聯網商機。
工研院展出大型化FDM 3D打印機。
當日,臺灣島內第一臺以工業用機械手臂設計的大型化FDM 3D打印機也同時亮相,可用于打印大尺寸工件;該機采用熱熔融沉積(FDM)技術將ABS、HIPS、PLA塑料線材,經加熱融化通過微細孔徑噴頭層層打印,并結合成型底板溫控技術,可克服目前小型個人化3D打印機僅能打印約20公分立方、特殊工件耗費支撐材料及容易翹曲變形的缺點。且具六軸運動功能,可解決3D打印機以X、Y、Z 三軸打印層積無法多角度打印的限制,增加了打印的彈性,并可節省支撐材料,將來可替代大型木模的開發,節省1/3時間及20%成本。
增材制造與激光應用中心主任洪基彬(左起)、荷蘭TNO Greg Hayes manager、南分院副執行長曹芳海、經理吳宗明為成立3D打印國際研發平臺見證。
工研院與荷蘭TNO共同宣布建立3D打印國際研發平臺,結合工研院在激光金屬3D打印技術和荷蘭TNO在光固化成型(SLA)3D打印的技術能量,雙方共同建立此技術研發平臺,將協助臺歐雙方有興趣進入3D打印產業的廠商加速研發速度,并以此作為臺灣與歐洲3D打印產業互動平臺,共同經營華人及歐洲3D打印市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