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消費電子

    我國LED專利雖多但“含金量”不足

    來源:科技日報2015-02-13 我要評論(0 )   

    中國LED照明企業雖然已經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產業規模,但在這其中,真正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LED照明企業卻為數不多,作為LED制造

      

           中國LED照明企業雖然已經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產業規模,但在這其中,真正具備技術研發能力的LED照明企業卻為數不多,作為LED制造大國,在LED專利方面的話語權卻很小。

     

      近日,深圳企業聚飛光電宣布與日本豐田合成(Tododa Gosei)達成供應鏈戰略合作,獲得其LED白光專利授權。隨后,安信證券在針對聚飛光電的研報中稱:“公司和豐田合成簽訂白光LED授權協議,未來更有效拓展海外客戶。”并預測道,“公司從LED封裝向顯示器件上游材料進軍,產業鏈向微笑曲線上游移動”。

     

      專利在手,海外業務不愁。聚飛光電董事長秘書在接受《中國證券報》采訪時表示,這次合作構建了從芯片到LED白光應用的全方位專利保障,將更好地支撐公司及客戶的國際化拓展。

     

      中國LED產業專利聯盟理事長眭世榮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專利,是中國LED企業不可能繞開的產業發展問題;由于專利壁壘的存在,國內LED產品難以進入中高端國際市場。國內企業能夠獲得專利授權,確實對其走出去是一大利好消息。不過,克服專利問題,中國LED企業依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專利雖多,“含金量”不足

     

      這看起來是一個蓬勃發展的市場。

     

      根據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發布的數據,2014年,我國半導體照明產業整體規模達到3507億元人民幣,其中下游應用規模達到2852億元;2014年1—11月,我國LED照明產品出口總額近79億美元,同比增長104.52%,在金磚國家、中東和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異軍突起”。

     

      但漂亮的數據背后,也藏著些“尷尬”。我國LED產業規模大,但仍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中下游,也就是附加值較低的區域。“按照行業劃分習慣,一般將LED產業分為LED襯底、外延芯片、封裝和應用等部分。”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研究員龔巍巍介紹,到2013年年底,我國大陸LED領域共申請專利36595件,主要集中在封裝、應用和驅動方面,而外延芯片和襯底方面的專利相對較少。而且,從專利類型上來說,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占比較大,發明專利相對不足;即使是在發明專利中,產業鏈上游的芯片、原材料領域的專利也是難覓蹤影。

     

      “下游領域企業的同質化競爭比較嚴重,主要還是以價格戰為主,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粗制濫造的企業反而可能在市場上站住腳。”龔巍巍對科技日報分析道。LED產業下游領域門檻較低,競爭無序,一些有實力的企業干脆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但是,由于專利問題,在海外,這些企業也只能專注于利潤較薄的下游環節,或者從國外購買芯片以規避專利風險。

     

      而聚光飛電這次獲得白光LED專利授權意味著什么呢?

     

      白光LED專利主要集中在芯片和熒光粉兩個方面。中科院半導體照明中心主任王軍喜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與白光LED相關的一些熒光粉核心專利,的確有許多都掌握在日亞和豐田合成等LED廠商手中。國外LED五大巨頭——日本的日亞化學公司、豐田合成公司、美國科銳公司、飛利浦流明公司及德國的歐司朗公司對LED的研發專利布局較早,因而在LED整個產業鏈上擁有大量專利,而且彼此交叉授權,結成一張保護網。獲得專利許可,企業才能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市場;不然,“國內LED企業走出去仍然面臨很大的侵權風險。”

     

      專利圍剿,讓中國企業很受傷

     

      業內人士把LED產業專利問題形容成“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于頂,隨時可能落下。

     

      令人記憶猶新的便是美國的“337調查”。自2008年以來,我國LED企業多次遭受“337調查”。“337調查”是指根據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對不公平的進口行為進行調查,并采取制裁措施的做法,被認為是美國利用知識產權糾紛,阻止或限制外國企業或其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手段。“一旦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就涉案產品發出普遍或者有限排除令,相關企業生產的涉案產品將無法出口到美國市場。”龔巍巍說。

     

      廣東省半導體照明產業聯合創新中心發布的《LED專利趨勢分析報告》也給出了這樣的數字:到2014年5月,全球LED專利訴訟案件高達20余起,海外企業對國內LED起訴案件多達20件。

     

      “我們上游技術方面的專利很少,產業發展受制于人。在國際上,很難打進歐美日韓市場,除非你花大價錢去購買人家的芯片和光源,但這樣一來,你的價格競爭優勢就沒有了。”中國LED產業專利聯盟理事長眭世榮語氣中有些憂慮,“當你的產業發展日趨成熟,發達國家就會借專利問題做文章,對你進行打壓,這也是他們一貫使用的策略。”成立LED產業專利聯盟,也正是要企業協同創新,抱團取暖,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LED產業專利戰。

     

      進行專利布局,給國際競爭添砝碼

     

      “要想進一步走出去,獲得專利授權是一個更為有效快捷的途徑。但是,在獲得授權的同時,我們還得加快對國外技術的消化吸收,做好自己的專利布局和專利規避設計,最終實現在自主知識產權保護下開拓國外市場。”王軍喜稱。

     

      除了“有錢任性”地“買買買”,還得靠“研發”,才能真正“翻”過專利高墻。龔巍巍指出,如何突破行業技術難點是國內企業必須面對的重點問題。在觀念方面,國內企業需要有知識產權意識,將知識產權作為自我保護的手段;政府或者產業聯盟需要在宏觀層面上去引導國內LED專利布局,幫助企業有針對性地進行專利補充。“整合資源,加強產業的上下游聯動,以應對國內外的專利風險。”

     

      專利,可以用大價錢去買,也可以用自己的專利去換。眭世榮解釋說,企業可以嘗試在LED產業的上游鏈條比如熒光粉和襯底領域,去開拓新的技術路線,或者跟緊LED產業一些新的、顛覆性的技術發展趨勢,在新形勢下把握機會,取得先機。

     

      王軍喜也注意到,LED領域的部分核心專利,如兩步外延生長法、芯片結構以及YAG熒光粉專利,保護期限已屆滿或即將屆滿。“如果國內企業能夠在這些難以規避的核心專利基礎上開辟自己的技術路線,同時做好專利布局,或許有望能開辟新局面。”對于這一點,龔巍巍保持“謹慎的樂觀”態度:雖然對手的部分專利失效,但這些巨頭還擁有多項專利,國內企業要實現“突圍”,過程依然漫長。

     

      但不管怎樣,在僅有少數國內企業獲得LED產業上游專利授權的情況下,專利問題必須直面。眭世榮呼吁國家相關部門重視LED產業發展的專利限制,在宏觀政策的制定和科研經費的撥付上給予支持,讓企業、民間組織和政府形成合力。這樣,國內企業在掘金海外市場時才能更有底氣。#p#分頁標題#e#

     

      ——相關鏈接——

     

      巨頭們分分合合的LED專利戰

     

      全球LED體系中,圍繞專利,戰火頻仍。知識產權訴訟,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

     

      據《新材料產業》一篇關于LED專利的報道,如今LED五大巨大的成長都與LED產業的核心技術分不開。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名古屋大學赤崎勇教授利用電子束照射得到P型氮化鎵,日本專家中村修二直接利用熱退火完成P型氮化鎵的制作,從此開創了今天氮化物半導體在白光LED中的核心地位。成立于1956年的日亞化學也正是憑借著中村修二的發明奠定了世界LED行業的領先地位。

     

      隨著藍光和白光LED產品的成熟,LED新的應用領域不斷涌現,市場逐漸擴大。從1996年開始,日亞化學憑借其擁有的專利在國內、國外兩個戰場與豐田合成、Cree展開專利訴訟戰,其間幾個企業間來來往往的對決非常頻繁,也主要集中在襯底等核心領域。

     

      這邊專利大戰正酣暢,那邊LED研發和生產水平也在進步,全球一流企業的隊伍還在不斷壯大。業界公認的行業大鱷便以日本的Nichia(日亞)、ToyodaGosei(豐田合成),美國的Cree(科銳)、Lumileds,德國的Osram(歐司朗)5大公司為代表。這些企業擁有相當長的產業鏈,其產品范圍包括從外延片生長、切割晶粒到封裝成芯片的全流程。

     

      掐架之后,在交叉專利和技術標準的促動下,巨頭之間從競爭開始走向合作。戰火終于暫時停歇,曾經的對手變成了“盟友”。從2002年開始,在日亞化學、豐田合成和Cree以及Lumileds公司之間達成了一系列的專利交叉許可協議;2005年5月,日亞化學和Cree就白色LED的交叉授權達成了協議。2011年,Cree與歐司朗(Osram)宣布,兩家已簽署全面性的全球專利交叉許可協議。此項協議涵蓋雙方在藍光LED芯片的技術、白光LED、螢光粉、封裝、LED燈泡燈具,以及LED照明控制系統等領域的專利。

     

      掐架是為了市場,講和同樣也是為了市場。專利成為幾大企業勾畫全球市場版圖的媒介,也成為平衡各方利益的重要紐帶。巨頭們利用各自的核心專利,采取橫向(同時進入多個國家)和縱向(不斷完善設計,進行后續申請)擴展方式,在全世界范圍內布置了嚴密的專利網。

     

      所以,巨頭之間的“摩擦”,最后握手言和;但對后進入LED產業的企業來說,這種貿易摩擦,可真就是“魔鬼的步伐”,成為其發展的重要阻礙了。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技術LED專利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