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航天/武器

    美重啟機載激光武器 將成未來戰爭“撒手锏”

    星之球激光 來源:央視網2015-02-26 我要評論(0 )   

    美國陸軍技術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為機載高能激光武器開發的航空自適應光波束控制炮塔

            美國陸軍技術網站近日發表文章稱,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和空軍研究實驗室為機載高能激光武器開發的“航空自適應光波束控制”炮塔,已經完成了8次飛行測試,下一步將在日益復雜的作戰行動中進行驗證。該項目旨在提高戰術飛機上用于攻擊尾部后方敵機或導彈的高能激光的性能。
           目前,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和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正在開發“航空自適應光波束控”制炮塔,該炮塔可以確保軍用飛機使用高能激光發射器360度全方位打擊目標,包括敵軍機體及導彈。這說明美軍機載激光武器研制一直沒有放棄,仍然在加速進行。
      機載激光武器是美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花費16年時間,總耗資超過50億美元的ABL機載激光器(Airborne Laser)研發項目,在取得數次彈道導彈攔截試驗后,由于技術復雜、成本過高、實際可用性低等諸多原因,被美國國防部于2011年底終止。然而,時隔兩年多,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又重啟機載激光武器項目,特別是加大投入開展“持久”專項研制,其主要內容是研制可由飛機配裝的吊艙式激光武器,可擊落來襲導彈,旨在發展可保護有人機和無人機的激光武器。美國防部的這些舉動一經披露,立即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關注。
      命運多舛的機載激光武器
      早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空軍就開始了機載高能激光武器的研究。1992年,美國防部戰略防御計劃局提出了機載激光器計劃,該計劃旨在研制能夠攔截和摧毀助推段的敵方戰術彈道導彈的激光武器。之后,美空軍飛利浦實驗室與洛克威爾和波音公司牽頭,對機載激光武器系統進行概念設計。1996年11月,美軍的機載激光器計劃正式啟動。按照美國軍方最初的計劃,機載激光器系統應于2003年底、2004年初進行首次導彈攔截試驗;2006年生產出首批3架ABL飛機,具備初始作戰能力;2008年生產出7架ABL飛機,具備全面作戰能力。   機載激光器是美國彈道導彈防御系統的空基部分,該武器系統主要用來尋找、跟蹤和擊毀處于助推段的彈道導彈。為此,美國軍方投入巨資,要求聯合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等軍工巨頭研發機載激光反導系統,試圖一舉攻克助推段防御難關。該系統是一個定向能武器項目,安裝在經過大幅改裝的波音747-400F飛機上,并作為導彈防御系統的一部分,以便于機動和部署,用來保護美國已部署的軍隊,使美國的盟國、友邦和其他利益相關地區免受彈道導彈的攻擊。
      然而,由于技術和經費原因,該項目的研制進展并不順利。1996年,美空軍與機載激光武器團隊簽署了價值11億美元的合同,并希望團隊在5年內生產出能夠攔截導彈的原型機。隨著技術問題的出現和費用的增加,美空軍5年內制造出原型機的目標沒能實現。按照空軍最初的計劃,它需要7架攜帶激光武器的飛機。美空軍估計,每架攜帶激光武器的飛機將耗資10—15億美元,而在生產線上組裝一架飛機需要至少兩年的時間。于是,它被認為是繼B-2轟炸機之后最貴的飛機。
      至2001年,該項目比原來預計的費用高出50%,而項目完成時間卻不得不推遲4年。極高的造價,昂貴的后勤保障成本,項目研制時間一再推遲,以及飛機的使用地域受到限制等因素,成為導致該項目被質疑和終止的原因。2006年,小布什政府對機載激光武器項目進行了調整,宣布它是“技術驗證項目”。之后,美空軍的機載激光武器采購計劃實際上被擱置。2010年2月,ABL機載激光器進行了最后一次作戰使用試驗,當時激光器成功地摧毀了2枚彈道導彈,但這并沒有因此而挽救它的命運。2011年底,美國國防部還是決定終止ABL機載激光器研發項目。
      被終止項目竟然起死回生
      盡管美國國防部于2011年終止了ABL研發項目,但美國由此而獲得了機載激光器、能源制備和光束控制等領域的技術積累和試驗經驗,這為美國導彈防御局后續發展機載激光武器打下了堅實基礎。
      美國對激光武器的研究并沒有停止,有些領域反而還不斷加快研制和部署。實際上,美國始終將激光武器作為自己未來武器的重要發展方面。在所有人都以為ABL研發項目已經徹底終結的時候,美國國會又以朝鮮半島危機為由,竟讓該項目起死回生,還讓其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預算。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戰略力量小組委員會曾經再次指示美國導彈防御局評估“使ABL返回操作狀態”的成本。
      實際上,美國軍方并不甘心就此終止ABL研發項目,面對反對派對激光武器作戰概念提出的質疑,軍方支持者始終堅持是現實需求使然。該項目研制初始也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的,美軍理想的場景是對朝鮮展開軍事行動。機載激光武器飛臨朝鮮海岸(處于朝鮮的防空區域之外),對朝鮮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國會方面還是被軍方說服了,期待著機載激光武器能夠去獵殺朝鮮導彈。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已授予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各一份成本加固定費用合同,用于開展DARPA的“持久”專項研究。該合同規定的主要工作內容是研制由飛機配裝的吊艙式激光武器,可擊落來襲導彈。“持久”專項還被DARPA納入了2014財年預算申請中,該專項脫胎于DARPA的“亞瑟王神劍”項目,旨在發展可保護有人機和無人機的激光武器?,F在美國的機載激光武器研究已發展到一定程度,美軍方認為已達到裝機就緒并可作為一種關鍵防御系統的水平。
      不僅如此,美國除了重新啟動ABL機載激光武器研發項目外,還加速發展新的戰略激光武器和戰術激光武器項目,目前主要有:IFX計劃、反衛星計劃、未來機載激光武器等。
      IFX計劃,是美國防部部科研局與美國空軍共同規劃項目。該項目是美國天基激光武器發展計劃,原計劃在2013年完成,但是進展并不順利,目前只進行到了前期和中期。美國國防部認為太空激光武器是用于摧毀洲際導彈和戰術導彈最為有效的武器,而且從幾百公里外就可以打擊空中和太空中的目標。盡管該計劃被一度推遲,但美國空軍正全力以赴進行攻關。
      反衛星計劃,是美軍激光反衛星武器系統的重要項目。美軍在外層空間作戰的戰略構想中最核心的系統之一是全球打擊系統,它由空基高能激光武器、天基動能武器和跨大氣層飛行器組成??栈吣芗す鈱柚l星上的反射鏡,對地面、空中以及軌道上的目標實施打擊。
      未來機載激光武器,是美國反導系統中的重要項目之一,其中戰術型機載激光武器是美軍的重點研制項目。美軍設想未來機載激光武器主要性能如下:飛機機艙內儲存的激光介質射擊次數能達到40次,輻射目標的時間為3-5s,激光功率為3MW兆,最大射程為600千米平均巡航時間為48小時。目前,波音公司已進行了功率約為300kW的激光實驗,這種激光裝置安裝在 V-22飛機上。預計這種激光武器的輸出功率為100-200kW,從地面射擊空中目標時射程為10千米,而從空中發射打擊地面和空中目標時射程為20千米。由此可見未來機載激光武器發展的基本方向。
      激光武器將改變作戰方式
      激光武器本質上是一種利用沿一定方向發射的激光束攻擊目標的定向能武器,具有快速、靈活、精確、隱蔽、可控、效費比高和抗電磁干擾等優異性能,在光電對抗、防空和戰略防御中可發揮獨特作用。因此,激光武器被世界各國列為未來戰爭的“撒手锏”。
      目前,在激光武器研制方面美國走在世界的前面。世界各國針對本國的軍事戰略和面臨的安全威脅不同﹐也都把發展激光武器列為新一代武器發展戰略。然而,由于技術和經費等原因,其發展戰略與發展目標不盡相同,但大都趨向于把重點放在一些較為現實的發展目標上。許多國家正加大投入用于開發和研制高能激光器,其重點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研發戰略型激光武器,另一個是加速發展戰術型激光武器。這兩類激光武器既是一種常規威懾力量,又是一種應用實戰的戰術力量。
      從目前激光武器研究發展的現狀來看,激光武器正處于由研發走向列裝和實際應用的階段。但由于研發周期較長,研制費用昂貴,性能有待提高等因素影響,激光武器至今大都處于試驗階段,個別列裝的激光武器系統有待于接受實戰的檢驗。由于世界各國需求的多樣性,從而導致激光武器水平參差不齊和布基方式的多樣性﹐并出現戰術激光武器和戰略應用的高能激光武器并行發展的局面。雖然當下激光武器還遠未達到普及的程度,但總的趨勢是它離現代戰爭越來越近了。
      從激光武器的發展趨勢上看,未來機載激光武器系統主要向小型化、強功率方向發展。較小的體積,可以將它安裝在中小型飛機或者戰斗機上。強大的功率,可以大幅度提升這種激光武器系統的作戰能力。盡管激光武器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但各類成功的試驗預示著激光武器必將給未來戰爭帶來重大變革和影響。一旦激光武器技術成熟并廣泛應用戰爭,也必將會引起作戰規則和作戰方式發生重大改變。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武器激光技術美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