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消費電子

    富士康的流水線革命

    星之球科技 來源:先進制造2015-03-02 我要評論(0 )   

    富士康深圳龍華廠區,這個對外界略顯神秘卻又常常被提起的地方正在進行著一場流水線上的革命。  現在,富士康的近百臺不同型號

          富士康深圳龍華廠區,這個對外界略顯神秘卻又常常被提起的地方正在進行著一場流水線上的革命。

      現在,富士康的近百臺不同型號和不同工種的機器人已經在廠區內開發、調試、運作。富士康集團自動化技委會的總經理戴家鵬博士在最近的一次公開講話中提到,富士康在自動化、機器人的開發會保持比對手早半年、一年的開發節奏。

      事實上,不僅僅在富士康園區,更多的機器人正在走向生產線。1月27日,作為中國制造的典型城市的東莞正式通報一號文,在這份《關于實施“東莞制造2025”戰略的意見》的紅頭文件中提出了戰略舉措共43條,第一條就是:加速開啟“機器換人”的時代。

    \

      流水線上的新面孔

      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美國興起研究第二代帶有傳感器、“有感覺”的機器人,并向人工智能進發。現在,機器人已經“落地”走入全球各地的工廠,并且完成人工都做不到的事情。麥肯錫預測,每年全球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約為60億美元,先進的機器人對制造業的經濟影響可達7200億到1.45萬億美元。

      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廠商之一,富士康顯然深諳此道:制造業始終是寂寞、漫長且難得到掌聲的行業,當代工矛盾被逐漸淡化時,代工利潤又在逐漸縮減,所以這兩年可以看到郭臺銘在極力主張自動化生產。

      曾經有媒體在去年年底進入過富士康的機器人車間,里面的近百臺機器人被放置在已經編好號碼,黃色柵欄圍成的“籠子”里。看上去這些“藍綠色”的機械化“工人”被安排了各種工作,有的做電控測試,有的做場景性測試,有些還是超載、超時地跑,已連續測試運行了一年以上。

      在去年深圳高交會上的一次演講中,戴家鵬回顧道,在富士康開發機器人和自動化的過程中,也經歷過很多試驗,通常是做了兩三次改進才能做起來。他表示,富士康不是為了機器人而機器人,富士康注重的,是如何把制造過程優化,“讓復雜的工作更省人力,把環境不好的(工作崗位)取代掉。”

      這也是郭臺銘的愿景,過去的富士康主要以機械手、機器人作為輔助,在他看來,未來的富士康,它們將從‘配角’變為‘主角’,出現在拋光、打磨、鐳射打標、焊接、噴涂等多個危險、機械工種的作業崗位上。

      據記者了解,在規劃中,富士康現在的機器人更準確地說應該是“機械手”,其智慧相當于3至6歲的人類,但在更長遠的計劃中,富士康對此設定了更高的目標——未來機器人的智慧將相當于18歲的人類。

      替代工人在路上

      “現在的年輕人很難招了。倉庫搬運工每天要搬運200噸到250噸貨,工資開到8000多元,都沒有年輕人愿意做。”廣東東莞的一家陶瓷廠的老板抱怨道。

      幾經思考,替代方案就是購買一些工業機器人以代替人工。盡管投資價格不菲,但他算了一筆賬,在機器人投入使用之后,能夠替代2200名工人的勞動。如果按一個工人每月工資2000元計算,工業機器人每年能夠為這家陶瓷廠節省上千萬元的人力成本,如此看來,這的確是筆劃算的買賣。

      此外,兩年前珠三角地區就開始了“機器換人”的政府計劃。投資金額達到上千億,推動工業生產方式由“制造”向“智造”轉變。

      東莞松山湖管委會提供給《第一財經日報》的一份文件中提到,目前松山湖的機器人已經初步形成集聚效應,既有像固高自動化、李群自動化、盈動高科這樣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又有像凱寶機器人、博思電子這樣的機器人系統集成商,還有像拓荒牛自動化、成電精工這樣的智能裝備企業,產業鏈已日趨完善。而在今年,機器替代將會成為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位從富士康離職的制造主管曾經對記者表示,在富士康主營的手機代工業務,機器人主要應用領域還是在前端的高精度貼片和后端的裝配、搬運環節,在絕大部分中間制造環節,還是必須用人工。從成本方面考慮,根據型號、功能、復雜程度的不同,國產機器人的每臺售價可高達六七十萬元,低則十幾萬元。

      廣東省社會科學綜合開發研究中心主任黎友煥分析,機器人的成本對于富士康來說算是很高的。“富士康2012年引入30萬臺機器人,至少需要投資300億元;而3年100萬臺的計劃,則至少需要投資1000億元。”這對于近期飽受蘋果訂單困擾和制造業萎靡的富士康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投資。

      此外,機器人要完全取代人工,目前在技術上也很難做到,現在的機器人技術在精細加工環節,以及機器與機器之間的過渡中間環節,技術實施有所欠缺,規模化應用機器人,有大量問題需要解決。

      “一根靈活的手指技術研發都需要1年至2年。”香港科技大學自動化技術中心教授李澤湘指出,生產iPhone的機械臂必須像人的五根手指一樣靈活。但是要達到這樣的靈活程度,還需要若干年的時間。有消息指出,目前富士康的機器人生產精度為0.05毫米,而蘋果手機對生產精度的要求是0.02毫米。

      在富士康看來,人才缺口依然是最難解決的問題,雖然已經跟39所大陸學校和4所臺灣學校建立合作關系,但目前富士康機器人事業最需要的仍是大專學歷水平的技術勞動力。

      未來工廠

      在全球的電子行業,至少有210萬個工作崗位需要依賴機器人,而類似中國這樣的低價電子裝配重鎮,將會需要更多的機器人,以保持它在世界工業版圖中的地位。

      為了應付汽車工業龐大的流水線,汽車廠商的車間里已經實現了高度的自動化。但由于汽車行業的機器人屬于“傻大笨粗”的自動化設備,精度低、位置控制相對簡單,所以工業機器人在工作時必須與人類完全隔離。想象一下它們工作的場景會覺得自己仿佛穿越到了機器人的侏羅紀時代:汽車工廠的灰白色調中,數不清的機械手臂舉著沉重的貨物快速移動。它們高好幾米,機械關節發出“嗞嗞”的轟鳴聲。一圈半人高的黑色護欄將這些機器人緊密包圍,與可能接近的人類遠遠隔開,這讓它們看起來更像一群兇猛的巨獸。

      “未來工廠”顯然會得以進化。

      郭臺銘曾經表示要開創新的商業模式,把軟件、硬件和無線網絡整合在一起。在這個大背景下,富士康的機器人想做的不單單是“機器換人”,郭臺銘想要發展品牌和商貿,譬如企圖滲透進人類生活的服務型機器人。除了制造業以外,大數據以及物聯網等技術的連接讓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發展空間變得更大。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