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漢能控股集團李河君:談移動能源產業發展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礦業報2015-03-16 我要評論(0 )   

    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是今年兩會的高頻詞,也是化解經濟下行壓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國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培育

     “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是今年兩會的高頻詞,也是化解經濟下行壓力、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國家需要通過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培育一批像高鐵、水電一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優勢產業。“而這樣的新興優勢產業還包括移動能源。”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全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提出了他的觀點。
     
    什么是移動能源?李河君給出的解釋是,移動能源就像移動通信和移動互聯網一樣,將改變傳統能源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移動能源包括可移動、可穿戴的太陽能發電,也包括離網的分布式發電。由傳統的集中供電變成每個個體都是發電主體,能源將無處不在。李河君介紹說,移動能源的核心技術就是薄膜發電技術。薄膜發電可以理解為“人造葉綠素”,就是讓人類像綠色植物一樣直接利用陽光。薄膜電池像紙一樣可彎曲、可折疊、可攜帶;太陽能無人機可以不用一滴油,實現長時間連續飛行;太陽能汽車可以不用汽油,在太陽下邊行駛邊充電,擺脫對充電樁的依賴;手機、iPad、背包、帳篷、衣服、特種裝備等,都可以利用太陽能隨時隨地發電。移動能源、薄膜發電能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利和自由。
     
    “這場不亞于互聯網變革的人類能源利用的革命正在全球興起,而中國已經領先一步。”李河君表示,移動能源具備“高科技+能源”的雙重屬性,在國家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涉及新能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等五大領域,直接帶動電子、玻璃、鋼鐵等85個行業,改變了傳統能源的運輸和發、輸、配、送方式,從而使人類工業化流程實現再造。
     
    “在中國,移動能源的技術已經成熟。”李河君說,目前,我國企業已經通過實施“并購全球核心技術——消化吸收、整合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的創新驅動戰略,擁有了全球最先進的薄膜技術。薄膜發電的轉化效率已經超過30%。“簡單地說,就是100個單位的太陽能,可以有30個單位不經過燃燒直接轉化為電能,而傳統化石能源利用只有1到2個單位,并且還將帶來大量排放和污染。今后,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不斷下降,移動能源將惠及千家萬戶。”同時,企業正在通過推進大規模產業化,把技術優勢變成市場優勢。據測算,未來3年,移動能源、薄膜發電的直接市場規模超過8萬億元,是汽車產業的3倍~5倍,這將形成我國經濟新的增長極。
     
    在當下的中國,對于能源的利用和產業的發展來說,最為重要的就是其是否能夠保證低耗能、低排放。對此,李河君表示,移動能源、薄膜發電產業是一個綠色產業。從通過燃燒取得能源,變成以非燃燒方式直接把太陽能轉變為電能,以此實現人類利用能源的零排放,并倒逼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移動能源和薄膜發電徹底顛覆了人類傳統能源利用的方式,它不是一種概念和未來的設想,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應該抓住這個戰略機遇,完成中國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的領先,開創人類移動能源時代。”他建議,國家應從戰略高度重視和把握這一戰略機遇,鼓勵和扶持這一新興產業、戰略產業、綠色產業,將其打造成像高鐵、水電一樣的中國優勢產業。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