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11日英格爾斯塔特舉行的奧迪新聞年會上,主辦方在發給媒體資料中有一個U盤很特別,粗看是灰色的一塊塑料片,但上面的圖案則是由鏤空的立體小孔和奧迪Logo浮雕構成,精致而秀美,拿在手里沉甸甸,仔細一看才知是一塊金屬制品——即俗稱在3D打印機上生產出來的產品。
我注意到這一細節。問奧迪相關人員,被證實沒有猜錯。他們說,3D打印技術在奧迪早就開始應用,不過以前是在3D打印機上制造塑料零部件,現在開始頻繁用于金屬零部件的打印制造。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工業4.0?負責生產的奧迪董事胡伯特·瓦特說,是的。他介紹,在工業4.0概念誕生之前(2011年),奧迪已經開始行動了。他說,我們在今天的生產中就已在研究未來的技術,這也是我們處于行業內領先地位的關鍵所在。因此,我們將其稱之為“進化”。
在N58車間,每天要生產多達64000個零部件。沖壓車間如同巨大的藍色印章,將各種模具沖進鋼板或鋁板中將其沖壓出各種形狀,精度高達0.01毫米。模具和材料之間即便只是一根頭發絲,或略微潤滑不足,都可能導致零部件不能隨后通過檢查。原理是,傳感器測量板材在凸模上的位置,而后執行器自動調節板材的張緊力度,最后根據每張板材的特性實現最佳沖壓效果。故有人說,這就是對“精密制造”的定義。
從現場展示的模具和3D打印機上制造的零部件來看,通過實際操作和實物樣品,足以表明奧迪在汽車制造方面已經進入了工業4.0時代。這也是我們常說的“兩化融合(工業化和信息化)”的具體體現,重新認識到作為實體經濟最重要的主體——制造業的作用和地位依然存在,并視為德國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未來奧迪整個生產都將經過虛擬仿真。”據奧迪介紹,所有模具、設備和生產資料將實時把數據傳送到云端,每個真實的元素都會在虛擬世界里獲得一個映像。由此,物體之間,物體和人之間可以以此方式進行交流。即“設備和組件彼此聯網并隨時發送數據”。也就是說,“網絡互聯”是工業4.0的核心思想,但它并不意味著是無人工廠,而是在工作中為人提供最理想的協助。
但在專家看來,不管怎樣表述,其核心概念都是想使得工業轉型升級,而這種升級不光是工業本身,還包括人和環境的提升。對汽車業而言,如果不轉型升級,就只能在市場的壓力下走向倒閉。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