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手頭剛好在看組織學,其中提到:
”角膜基質約占角膜的全厚度的90%,主要成分是膠原板層,在膠原板層中散在分布成纖維細胞,能產生基質和纖維,參與角膜損傷。”
實際在臨床上,就本人就診眼科經歷,醫生除了對干眼癥會開出人工眼淚之類的藥之外,也會開一些促進角膜修復的藥,如牛纖維上皮促進因子,促進角膜修復。
在這里解釋一下:
我之前的說法可能太簡單粗暴,上面提到得沒有錯,角膜基質中的膠原細胞確實可以產生膠質纖維,但是在我的概念里這些纖維和膠質的修復,絕不能叫做愈合。
闌尾炎做手術,肚子上切開傷口,流血結疤最后細胞再生(regeneration)重新成為完整(intact)的組織。這是我概念中的愈合。
然而角膜基質細胞是不會再生的,至少現在最新的知識是這樣認為。不會再生就不會結疤,原有組織無論怎樣融合絕對無法恢復術前的完整組織(intact)的狀態,這對我來說,就是不能愈合。
而且在臨床中也有例子,教授見過,做完手術五年以后因為其他原因再次進行眼睛手術,而五年以后只需要揭開愈合的表皮細胞的位置,就可以直接再次掀開那片角膜瓣。
有人問角膜瓣會不會容易脫落。
以我的知識,如果愈合正常,若非很大外力搓揉或者在未愈合前大力揉眼之類,實際中脫落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確實出現過這樣的情況。
—————————————————我是原文的分割線—————————————————
這是自從選了我這個專業以后親戚朋友提問頻率最高的問題了
一樣先問一個問題,你對傷害的定義是什么?
我對傷害的定義是 任何破壞眼睛自身免疫系統,或造成眼部組織損傷,并不可逆不可完全愈合的創傷。
如果你指的是這方面的損傷,答案是絕對肯定的。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的是激光手術是個什么。準確的說激光手術在過去幾十年發生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和改變,假設題主提到的是最近幾年最火的激光手術LASIK(全稱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圖所示
圖片中眼球上部的透明弧形結構就是我們的角膜。這是一層透明的組織,為我們的眼睛提供了大概75%的折射度數。
再說近視,是因為眼球過長,導致無限遠處的平行光通過角膜晶狀體聚焦之后焦點落在視網膜前面。
而激光手術的原理就是:通過使用激光除去一部分角膜基質,減少角膜產生的折射度數,從而讓焦點落回視網膜,呈現一個清晰的圖像。
如圖所示,
1 顯示的是激光手術前的健康角膜
2,3,4圖是利用激光在角膜上橫著切開一個“flap”(圖中右邊圓形透明的那一片)暫且可以理解為好像在西瓜上切出來的一片圓形蓋子,但并不完全切斷,通過瓜皮連著(…什么比方= =
圖5就是手術中最重要的部分,利用激光去除一部分角膜基質(stroma)
最后在把第一步中橫切開的“蓋子”蓋回角膜(圖7,8)手術到這里就完了。
那么這過程中有什么好處和潛在問題呢?(于是現在終于可以回到題主所提的問題了)
好處是,通過越來越精確的數據控制和技術提高(比如冷激光的運用,減少了激光發熱對角膜剩余組織的傷害等等)完成一個LASIK手術的時間很短,局部麻醉后病人并無痛感,以及手術后角膜度數的控制非常精準。
潛在問題在我看來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潛在問題是指:大多數人手術完成后不會有這些問題,但是在激光手術中是有以下問題出現的,所以這部分風險也應該考慮在內)
1. 角膜不完全愈合導致的前面提到切開的“蓋子”脫落的危險
2. 病人在手術后出現角膜變形(圓錐角膜)的風險
3. 并不是100%確定的術后視力準確性
4. 眼睛受到外部壓力的創傷風險
5. 術后愈合期間的感染發炎風險
6.手術愈合期間表皮細胞增生到角膜基質的手術創面中間造成影響視力風險
7. 干眼癥(普遍存在的術后問題,不算病理性,一般情況下可以通過人工淚水解決,但是嚴重的個例會影響正常生活)
其中最嚴重的第1、2和6點是可以致盲的,發展到后期唯一的解決方法是角膜移植。
令我驚訝的是,許多選擇激光手術的人并不知道知道:
在步驟2,3中切開的角膜瓣,在最后一步蓋回去之后是不能完全愈合的,愈合的只是角膜的表皮細胞,中間大面積的角膜基質只是貼在一起而已。
也就是說,假設你的角膜是前面舉例中那個切開了一個蓋子的西瓜。切開的蓋子最后蓋回去之后,只有瓜皮和原來西瓜的瓜皮長合在了一起,中間紅色的瓜瓤部分只是互相貼著而已。
于是我曾經在百度知道上看到有妹子提到“做完激光手術以后卸妝的時候摸到自己的黑眼珠前面有一片好像隱形眼鏡一樣的薄片,用手一撕可以撕離開,請問這是眼睛的正常結構嗎?”這樣的問題…
于是各位認真的聽講的小朋友就知道,這很可能就是那片沒長好的角膜瓣,因為正常角膜結構中是沒有這層“膜”的。
所以說,好多伙伴要求我給的“應不應該做手術的個人意見”,我的態度是:權衡你做手術的風險和做手術所能得到的好處,以及考慮手術是否是唯一途徑,只要有其他方式可以解決,就不要考慮手術。
所以對不同的人,不同的職業需求,不同的眼鏡度數…答案是不同的。
舉兩個栗子゜ ゜ノ
A先生是一位演員。平時視力精確度要求不高,只需要看清正常生活中手機電腦中等大小字號。600度深近視,框架鏡片很厚,影響職業形象。而且由于對某些隱形眼鏡敏感或者眼部健康問題完全不能戴隱形眼鏡(我們叫做Contact Lens Intolerance, ps.這種個例是極少的)
B小姐是一名醫生,300度近視,職業中為病人做手術要求不容損傷的視力。B小姐嫌戴眼鏡很不方便,不好看,沒有嘗試過隱形眼鏡。
在我看來:
A先生有很強烈的不戴眼鏡的需求,而且其他方式無法滿足這一需求。在完全了解可能的手術風險后是可以選擇做手術的;
B小姐做手術承擔的風險遠遠大于可以得到的“生活中方便點”這一好處,于是我的建議很簡單,去配一副合適的隱形眼鏡吧* ̄  ̄ 或者OK角膜塑形鏡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