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平價醫療法案”是奧巴馬總統任期的最大成果之一,他于今年提出的“精準醫療計劃”則是錦上添花之舉。盡管精準醫療計劃并非一件新事物,今時提出卻十分合理。
首先,生物及醫學研究已成為數據密集型科學,整合數據成為該領域當下所面臨的機遇。在大數據攻城拔寨的當下,大規模存儲并分析基因數據的能力已經具備;其次,基因測序愈發簡潔快速化,其提高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成功率不斷提高。總之,在醫學生物研究、信息技術與公眾態度發生前所未有轉變的今天,精準醫療計劃的出爐恰逢其時。
簡言之,精準醫療是根據病人特征“量體裁衣”,制定個性化的精確治療方案。其實施過程的重要一步,便是聯合最新的遺傳檢測技術,對病人的基因組、微生物組及其產物進行檢測,以更深入、準確、全面地反映疾病的本質特征,直接“定位”疾病的準確缺陷,進而精準用藥。
精準醫療計劃的另一特點是,鼓勵開放融合,分享協作;它將有助于跨越藩籬,促進傳統的閉合研究系統開放,促進學科的合作與轉化。
目前看來,精準醫療計劃這一大手筆,點贊者居多。原因在于,投向生物醫學的研究其本質是促進人類對自身的理解,以健康福祉為目的。它也將為相關產業的爆發式發展提供契機。可以想見,在基因測序、大數據存儲分析上,將為更多公司提供創業機遇。例如,生物銀行(biobank,又稱生物樣本庫)將成為最有意義的“銀行”。生物銀行將成為疾病研究、藥物研發的寶貴資源,其在疾病預測、診斷及治療上變得極為重要。生物銀行對細胞、組織及器官等樣本的處理、保存及存儲技術,與之相關的病人資料管理及質量控制,也將帶動一系列研發技術的涌現與進步。
精準醫療計劃的夙愿雖好,挑戰卻不少。首先,常見疾病變得小眾化,治療費用愈發高昂。例如,乳腺癌、肺癌等常見腫瘤,在精準醫療計劃里被進一步分解細化為準確的基因型,導致受益于某種藥物的人數越來越少,抬升藥物研發成本。其次,病人數據隱私的保護,愈發凸顯。基因組信息將成為個人身份及隱私的重要部分。移動醫療及信息收集方式快速進展,如何更好地保護個體數據隱私,構筑數據安全網絡,將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再者,人們不得不面臨前所未有的基因倫理挑戰。例如,當一名年輕人前往醫院就診時,基因測序數據可能有助于當時的疾病診斷,若同時預測其數年后將罹患乳腺癌或阿爾茨海默癥時,我們該如何使用這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