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稱,工研院發表的金屬3D打印設備,較進口設備大幅降低一半成本,將在雷射光谷試量產工場提供國內業者開發試制各式金工飾品及工件。東臺精機、精剛及嘉鋼公司預計與工研院合作,投入生產金屬3D打印設備及材料,加速臺灣3D打印產業發展。
工研院南分院CEO徐紹中表示,3D打印可打印之材料從塑膠到金屬,產業之應用范圍不再局限傳統模型打樣或翻模鑄造,已可直接制作功能性之商品與零組件;其中金屬3D打印可直接應用于汽車、航天零組件、特殊水路模具、定制化醫療器材及珠寶首飾等民生消費產品。
工研院發表的金屬3D打印設備,可制作10公分及25公分立方體積工件,以金屬粉末經激光燒熔層層疊加成型,成品精細度可達50毫微米(μm,相當于頭發的半徑)、致密度達99%,以鈦合金粉末制作,拉伸強度達950MPa以上,達醫材等級規格需求,可用于制作結構繁復的金工飾品、金屬模具、醫材和零組件。
工研院近年已用金屬3D打印技術協助臺灣廠商開發LED燈具、光學鏡片與汽車零件模具,在醫材方面則協助廠商設計制作手術器械、手術導板,并與院內生醫所、國內教學醫院合作具仿生結構之3D打印骨釘,正進行動物試驗中。
臺灣第一臺金屬3D打印設備,可打印10公分立方的金屬工件,目前有鈦合金、鋁合金、模具鋼粉末等材料。
東臺精機、嘉鋼及精剛公司在工研院輔導下,甫通過臺灣經濟部A+企業創新研發淬鍊計劃,將共組研發聯盟投入金屬3D打印商業型設備及材料的開發。
根據Wohlers Associates市場報告,2014年為全世界3D打印成長幅度最大的一年,3D打印服務與系統及材料的產值達41.03億美元,較2013年成長35.2%;其中美國占38.1%最多,其次是日本的9.3%、大陸9.2%與德國的8.7%,臺灣僅占1.6%,預估2016年市場會達到73.12億美元,到了2020年的3D打印市場總產值將超過210億美元。
另外,徐紹中特別指出,他認為高階金屬3D打印產品的總產值成長最具爆發力,徐紹中說,去年總共賣出543臺,比2013年成長54.7%,特別是單價在40萬~180萬美元的高階金屬3D打印產品設備,將會是未來工業4.0或物聯網實時定制限量生產的利器,相關應用及商機可期。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