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軍工航天新聞

    太陽帆地面激光抓鉤 清掃太空垃圾還看“吃豆人”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科技網-科技日報2015-07-21 我要評論(0 )   

    太陽帆、地面激光、抓鉤清掃太空垃圾還看吃豆人清掃太空垃圾,用什么辦法好呢?

     太陽帆、地面激光、抓鉤……
     
    清掃太空垃圾還看“吃豆人”
     
      
     
    清掃太空垃圾,用什么辦法好呢?太陽帆、地面激光,還有網和抓鉤……迄今,科學家想了很多招兒,各有利弊。日前瑞士科學家想出了一個更為有效的法子——發射“吃豆人”吞噬太空垃圾碎片。
     
    垃圾量達臨界點
     
    自從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普特尼克”(Sputnik)于1957年10月4日上天,不計其數的空間飛行器發射到太空。因種種原因,有些空間飛行器不能按計劃返回或者遺失了某些零件(如多級火箭分離產生碎片等),它們在太空中漫無目的地漂移,形成了地球軌道上巨大的垃圾場。
     
    目前,航天器數量已經超過近地軌道臨界密度限制,這意味著即使沒有更多的衛星進入這個區域,空間碎片的水平也將繼續上升。如果空間系統繼續以目前的速度發射,不久就會出現美國科學家唐納德·凱斯勒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凱斯勒綜合征,即當太空垃圾過于密集,如果一顆衛星偏離軌道或者遭到一顆流星撞擊,事故將產生連鎖反應,進而有大量衛星被毀,產生更多的太空垃圾,對國際空間站等航天器的安全構成威脅。
     
    據觀測,目前繞著地球飛行的大于1厘米的碎片超過67萬塊,其中1.6萬塊大于10厘米。這些太空垃圾碎片以7公里/秒的速度移動,成為強大炮彈。即使是幾毫米的碎片,也可能會穿透國際空間站的外殼。為躲避一大塊衛星殘片,2012年國際空間站上的6名宇航員不得不暫避逃生艙。而隨著地球軌道變得更加擁擠,碰撞事件愈加可能發生。
     
    2012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環繞地球軌道的太空垃圾數量已經達到一個臨界點,足以給航天器離開地球帶來困難。負責撰寫這份報告的退休高級科學家唐納德·凱斯勒表示:“我們已經失去了對這個空間環境的控制。”
     
    撒開一張錐形網
     
    清除空間碎片僅僅依靠降低衛星發射的數量遠遠不夠,為了維持可持續的太空環境,NASA對每一個大于10厘米的碎片進行著仔細監測。目前世界各國啟動了多項舉措,尋找長期的解決之道。
     
    2012年,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宣布,計劃設計并推出“清潔太空一號”(Clean Space One)衛星,其任務是清理以每小時28000公里的速度繞地球運轉的數千塊被拋棄的火箭和衛星部件,把在軌道中捕捉的碎片扔向地球大氣層燃燒殆盡。
     
    總部設在瑞士洛桑北部小鎮佩耶納的瑞士太空系統公司,計劃于2018年以新開發的方法發射“清潔太空一號”衛星。該衛星的第一個目標定為瑞士在2009年發射的首顆商用衛星“瑞士立方體”(Swiss Cube)。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這個項目已經到了奠定里程碑的時候。“清潔太空一號”將部署一個張開的錐形網,一旦閉合即抓獲到小衛星。這個錐形網如同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發布的游戲“吃豆人”一樣,可以捕捉類似“瑞士立方體”的廢棄衛星,然后在大氣中摧毀它。這是一個消除繞地球運行的危險碎片的解決方案之一。
     
    此任務極度精密
     
    為了讓捕捉系統更有效,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航天工程信號處理中心第5實驗室的工程師,與瑞士西部高等專業學院的合作伙伴想出了各種各樣的解決辦法,從帶爪子的鉸接臂到觸手系統,最終選擇了所謂“吃豆人”的解決方案。
     
    日內瓦應用科學大學工業技術教授米歇爾說:“這個系統更可靠,能提供比爪子或鉸接臂更靈活機動的幅度。”
     
    對于這個項目的難度,研究人員說,主要表現在不僅很難把握“瑞士立方體”這個很小的物體,還會受到其反射陽光的干擾。陽光反射會擾亂視覺處理系統,影響速度和距離的估計。
     
    項目負責人穆麗爾·理查德強調,這個任務操作極度精密,只要對“瑞士立方體”的方向計算出現一點兒錯誤,任務就會失敗。
     
    目前,研究人員正在測試“清潔空間一號”像機上視覺系統的算法,力求準確。研究人員必須考慮各種參數,如太陽的光照角度、立方體衛星物理數據、移動的相對速度和所有與測量有關的不確定性,以及衛星自身旋轉速度。并且,研究人員還要努力完善視覺信號處理的項目,確保了太空操作處理器的高性能。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