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2015-2017年行動計劃(摘)

    星之球科技 來源:控制與傳動2015-07-23 我要評論(0 )   

    《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提出,通過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

     

           《廣東省工業轉型升級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提出,通過強化企業自主創新主體地位,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以珠江西岸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帶、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帶和粵東西北產業園區為重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并推動制造業智能化和工業綠色發展等5項攻堅行動,充分發揮工業在促進經濟增長、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中的主力軍作用。據了解,2015—2017年,省財政統籌安排516億元,集中支持工業轉型升級。
      到2017年末,我省工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邁進步伐進一步加快,在全球價值鏈的分工地位明顯提升,綜合實力、可持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初步形成國內領先、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工業體系,穩步實現由工業大省向工業強省轉變。
      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從2014年的29300億元增長到36900億元,年均增長8%左右,實現增加值增量7600億元,其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實現增加值增量2000億元,珠江西岸裝備制造業實現增加值增量1500億元,珠江東岸電子信息產業實現增加值增量1600億元,粵東西北產業園區實現增加值增量95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014年的20.75萬元/人提升到22萬元/人左右,主要工業產品基本按照國際標準或國外先進標準組織生產,產品質量明顯提升。
      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從2014年的1.17%提升到1.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從2014年的5.18萬億元增長到6.9萬億元,年均增長10%;工業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從2014年的1.7萬件增長到2.1萬件,年均增長8%;工業企業PCT(專利國際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量從2014年的1.3萬件增長到1.7萬件,年均增長10%。
      到2017年末,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左右,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48.1%提高到50%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左右,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5.6%提高到6.2%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從2014年的25.7%提高到27%以上;全省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工業企業125家左右,年均增長10%,50-100億元工業企業160家左右,年均增長12%;中小微工業企業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
      
    推動制造業智能化
      至2017年末,初步建成10個在全國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形成4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建成2個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產業基地,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從2014年的300億元提高到6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6%;三年累計推動19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制造業智能化水平明顯提升。
      
    分年度目標
      2015年,推動6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年產值超億元的智能制造骨干企業達60家,其中機器人制造及系統集成骨干企業8家,形成2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全省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達380億元。
      2016年,推動65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年產值超億元的智能制造骨干企業達80家,其中機器人制造及系統集成骨干企業15家,形成3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全省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達480億元。
      2017年,推動7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年產值超億元的智能制造企業達到100家,其中機器人制造及系統集成骨干企業20家,形成4個產值規模超100億元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全省機器人制造及相關智能裝備總產值達600億元以上。
      
    重點任務
      A.打造機器人等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基地。制定實施《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和機器人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加快突破以機器人為重點的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重點支持機器人本體、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和應用,打造完整的機器人制造產業鏈,建成國內領先的機器人制造業基地。支持智能制造裝備與自動化控制系統、重大智能成套裝備、高端大型機床等智能制造裝備及基礎部件項目建設。(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B.實施“機器換人”計劃。以汽車和摩托車制造、家電、五金、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民爆、建材等行業為重點,推進工業機器人示范應用。選擇我省優勢產業的龍頭骨干企業開展智能工廠培育建設試點,鼓勵企業使用大型控制系統、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裝配線等智能化制造裝備,推進生產線數字化改造,建設自動化車間和智能工廠。(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C.發展智能制造服務業新業態和智能產品。支持智能制造裝備企業積極向產品設計、工程承包、遠程故障診斷、第三方維修維護、協同制造、再制造等多元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推動智能制造裝備企業開展一體化增值服務,由產品制造型向技術研發、生產制造、工程總包、全程服務型企業轉變。推進智能家電家居、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產品的研發與制造。(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發展改革委,各地級以上市政府)
     
     
    推進工業綠色發展
      至2017年末,全省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4年下降9%,累計實現電機能效提升1000萬千瓦,節能環保產業實現增加值從2014年的330億元提高到450億元,年均增長10%。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降耗、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任務,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量控制在國家下達的目標范圍內。
      
    分年度目標
      2015年,實現電機能效提升630萬千瓦。推動20個左右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500家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達370億元。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節能減排目標。
      2016年,實現電機能效提升200萬千瓦。推動15個左右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500家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達400億元。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進度目標。
      2017年,實現電機能效提升170萬千瓦。推動15個左右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推動500家企業開展自愿性清潔生產審核。省市企業三級能源管理中心平臺建設基本完成,實現地市區域平臺全覆蓋。節能環保產業增加值達450億元。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進度目標。
      
    重點任務
      A.扎實推進工業節能減排。嚴格落實節能問責制度,定期發布節能目標完成情況晴雨表。按期完成電機能效提升和注塑機節能改造任務。加快推進省市企業三級能源管理中心平臺建設。推進企業建立能源管理體系,開展重點行業企業能效對標。加強工業節水工作,提高工業用水效率。全省有用熱需求的工業園區和珠三角地區有用熱需求的產業集聚區全部實現集中供熱。全面推動工業鍋爐污染整治,強化電廠、水泥、鋼鐵等重點行業的脫硫脫硝運行管理和石油煉制、化工等重點行業有機廢氣排放的綜合治理。
      B.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和清潔生產。推動一批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開展循環化改造,創建1-2個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園區。推動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重點推進鋼鐵、建材、化工、石化、有色金屬等五大行業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繼續深化粵港清潔生產合作,逐步擴大“粵港清潔生產伙伴”標志企業規模。
      C.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通過國家項目扶持、建設產業基地、開展項目對接等方式,培育一批“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再制造產業示范基地等節能環保產業集聚區。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推廣應用節能環保新技術、新設備(產品)。
      D.加快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完善落后和過剩產能市場化退出機制,強化能耗、環保、質量、安全等約束機制,綜合運用差別電價、補助資金、準入條件、行業標準等政策措施,促進落后和過剩產能加快退出。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