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新能源環境

    宇宙光伏發電:用激光或微波向地面輸送無盡的能源

    星之球激光 來源:日經技術在線2015-08-11 我要評論(0 )   

      日本政府2015年1月制定的宇宙基本計劃中,包含了一項要推進研發的未來技術。那就是使太陽能電池板漂浮在宇宙空間,將所發電


      日本政府2015年1月制定的“宇宙基本計劃”中,包含了一項要推進研發的“未來技術”。那就是使太陽能電池板漂浮在宇宙空間,將所發電力輸送到地面的“宇宙光伏發電系統”。
      這項研究目前還面臨著許多有待解決的技術課題,目前預計的開發費用將超過1~2萬億日元。據稱最快2040年實現。雖然路途艱難,但實用化,就能改變整個世界的能源產業。
      所謂宇宙光伏發電,是要在3.6萬公里高空的同步衛星軌道設置上專用衛星,在宇宙空間利用太陽能發電,再把電能轉換為電波,輸送到地球。最后在地面的受電基地再恢復成電能。
      在沒有云層遮擋的宇宙空間,可以不間斷地穩定發電,因此與地面的光伏發電相比,發電效率約是后者的10倍。而且,向地面的受電基地定點供電的方式也具有較大的優勢。只要建設好受電基地,即便是深山、海上等交通不便的場所,也可以大量供應發電過程碳排放為零的清潔電力。
      而且,在宇宙空間生產的無窮的電能,還可以從日本擁有的衛星,輸送給其他國家。讓沒有資源的日本轉型為能源出口國,也不再只是夢想了。
      美國凍結開發計劃,日本一馬當先
      宇宙光伏發電的方案是在1968年由美國的Peter Glaser博士提出的。之后一直以美國宇航局(NASA)為中心推進研發。但現在,出于財政等原因,NASA的開發計劃遭到了凍結。部分民營企業雖然也在繼續進行研究,但沒有取得突出的成果。
      于是,從1980年代開始參與研發的日本沖到了領跑的位置。文部科學省等管轄的日本宇宙航空研發機構(JAXA)與經濟產業省下屬的宇宙系統開發利用推進機構合作,正在聯手開發基礎技術。
      宇宙系統開發利用推進機構系統開發部擔當部長中村修治自豪地說:“還在繼續開展研發的國家只有日本。我們引領著世界。”
      宇宙光伏發電系統如上圖所示,大致分三個階段。
      首先是設置在宇宙空間的衛星利用太陽能發電,將電能轉換成微波或者激光。這是第一階段。接下來是準確向地面輸送電波。最后利用地面的天線接收電波,重新復原成電能。
      其中最大的課題是衛星。使用過去研發的主流——微波作為供電方式時,設置在宇宙空間的發電衛星的成本非常高昂。
      利用宇宙太陽能生產1座核電站的發電量,即100萬千瓦,必須在宇宙空間內,鋪設約2公里見方的太陽能電池。如果達不到這樣的面積,從宇宙空間到地面,在3.6萬公里的供電過程中,電波將會擴散。使用上面提到的太陽能電池時,在地面上也需要設置直徑約為4公里的受電天線。
      由于需要的衛星體型巨大,發射成本自然也是巨大。
      以發電量為100萬千瓦計算,資材的重量約為1.5萬噸。即使每次能夠發射50噸,也要發射300次。因此,資材的運輸不能使用一次性火箭,必須將航天飛機等可以重復使用的太空飛機實用化。在此前提下估算,整體的成本至少需要1~2萬億日元以上,“考慮到利潤,以現在的技術還難以實現”(JAXA工作人員)。
      供電方式不只是手機等使用的微波。JAXA還考慮采用波長僅為微波約5萬分之1的激光。
      微波可以不受天氣影響進行供電,但如上所述,微波存在導致負責供電的衛星和負責受電的天線大型化的問題。另一方面,激光雖然能實現裝置的小型化,但容易受到云和雨的遮擋,無法充分發揮宇宙太陽能的優勢。而且,如果天線受電不準確,還有可能危害人體健康。二者都各有長短。
      除此之外,包括如何確保設置受電天線的大片用地、如何取得宇宙光伏發電使用的電波波段在內,課題還有很多。
      考慮到這些情況,美國決定凍結計劃。那么,日本為什么還在堅持研究呢?
      這從2015年3月在兵庫縣內進行的驗證實驗可以一探究竟。
      JAXA、推進機構、三菱電機等,開展了將電能轉換成微波,向54m開外的受電天線發送的實驗,得到的電能超過了預期。
      54m與3.6萬公里似乎相去甚遠,但推進機構的中村說:“只要建立起根據受電部的天線發出的信號,準確輸送電波的技術,就能提高轉換效率,延長傳輸距離。”
      向無人機無線供電
      微波供電和受電天線——奠定宇宙光伏發電基礎的這兩項基礎技術,還可以應用于其他領域。
      比如說,無人機充電一次可飛行幾十分鐘左右。目前還需要在斷電前返回地面的充電基地,而使用微波無線供電的話,就可以持續飛行。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報廢作業、橋梁和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檢查等,無人機的活用范圍將飛躍式擴大。甚至可能出現自動為特定區域內的手機充電的服務等。
      通過推進宏偉的宇宙太陽能計劃,加快必要的基礎技術的革新速度,從而回饋社會——出于這樣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繼續實施計劃。
      其效果還帶動了其他技術。開發發電衛星配備的玻璃鏡的日本電氣硝子以宇宙太陽能為契機,拓展了業務范圍。
      日本電氣硝子于2010年,應JAXA“制造1m2重100g的玻璃鏡”的要求,著手對玻璃進行輕量化。在2014年成功開發出了世界最薄、約為0.03mm的玻璃。為得到手機等產品的采用,該公司正致力于生產的穩定化。回顧當時,執行董事薄膜業務部長金井敏正說:“宇宙太陽能計劃推動了技術革新。”
      雖然成本、技術等課題還為數眾多。但放棄宇宙光伏發電還為時尚早。
      宇宙系統開發利用推進機構等為實現小型發電系統,已經行動了起來。他們沒有一次性建設巨型設備,而是要發射多顆小型衛星。計劃通過連接衛星,慢慢擴大規模,借此降低成本。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光伏微波無人機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