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羅斯軍隊空襲敘利亞境內IS恐怖組織以來,俄軍戰機精銳幾乎輪番出動。截至10月26日,俄空軍已經累計出動飛機執行 934架次空襲,摧毀恐怖分子819處設施。然而,俄羅斯在敘利亞反恐戰場上越戰越勇,美英等西方國家在戰場外頻頻“發狠話”,一度傳出英軍和北約戰機可攻擊俄戰機的謠言,引發廣大軍事愛好者強烈關注。那么,在敘利亞的空中,現在都有哪些戰機在飛?它們的戰術性能如何?軍事專家為您解讀——
近日,英國《星期日明星日報》報道稱,在伊拉克空襲IS恐怖組織的英軍及北約戰機飛行員已經獲得授權,“萬不得已”之際,可以攻擊俄羅斯戰機。消息一出,立即引發了俄英間的一輪外交風波,俄國防部當天即要求英方就這則報道予以澄清,英方表示不知情。次日,英國防部官方網站進一步澄清說,“報道不實”。不管這則報道是否屬實,但它卻暴露了英國和北約對俄羅斯參加打擊IS恐怖組織的強烈反對態度,使得本已紛繁復雜的中東反恐局勢更加波詭云譎。

蘇-34戰機

“狂風”GR4戰機
老機勇猛 新機震撼
媒體報道稱,俄軍此次赴敘利亞打擊IS恐怖組織,空中力量派了50多架飛機,包括12架蘇-25SM攻擊機、12架蘇-24M戰斗轟炸機、6架蘇-34戰斗轟炸機、4架蘇-30SM戰斗機、4架米格-31截擊機,以及電子偵察機、無人機、運輸直升機、武裝直升機和大型運輸機等。從每天俄軍反恐戰況報道看,沖在第一線投射火力的是蘇-24M、蘇-25SM、蘇-34。
蘇-24M為并列雙座雙發變后掠翼戰斗轟炸機,主要用于縱深空中打擊和近距空中支援,也具有一定的空戰能力。其基本型由前蘇聯于1964年開始研制,1970年首飛,1974年入役。變后掠翼布局使蘇-24不但高空性能良好,而且中低空性能也很突出。在基本型基礎上,蘇-24M改進了火控系統,增加了光電目標指示系統,換裝了地形跟蹤雷達,增加了空中受油能力。最大載彈量8噸,9個外掛點可掛空空導彈、多種戰術空地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作戰半徑最大可達950公里。
蘇-25SM為單座雙發亞音速攻擊機,主要用于攻擊敵裝甲集群、固定工事、集結車隊,為地面部隊提供近距空中火力支援。其基本型由前蘇聯于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研發,1975年2月首飛,1980年同時進行國家定型試飛和在阿富汗戰場上部署。蘇-25SM為基本型的現代化改進型,主要是升級了座艙顯示系統、機載電子設備和武器火控系統,2006底開始裝備。其座艙底部和四周裝有24毫米的鈦合金裝甲,生存能力較強。最大載彈量4.4噸,8個武器掛點可掛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輻射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作戰半徑最大可達630公里。
蘇-34是在蘇-27基礎上研制的并列雙座戰斗轟炸機。該機有兩個有趣的故事,一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設計,1990年4月首飛,但直到20年后的2006年才交付2架試用機;二是雖然一直到2011俄空軍才通過驗收、小批量列裝,但在2008年的俄格戰爭中已參加作戰??梢哉f,蘇-34是地地道道的老機型、新裝備。該機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遠程作戰能力強。不空中加油最大航程可達4000公里,空中加油可達7000公里,作戰半徑在3000公里以上。二是外掛能力強、火力猛。最大載彈量8噸,12個外掛點可掛空空導彈、空地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
與俄羅斯相比,英國用于打擊IS恐怖組織的空中力量規模較小。一開始,英國于2014年9月25日只派了6架“狂風”GR4戰斗轟炸機。之后,又將兩架部署在阿富汗的MQ-9“死神”無人機補充至伊拉克。
“狂風”GR4為串列雙座超音速變后掠翼戰斗轟炸機。其基本型由英國、德國和意大利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共同開始研制,1974年8月首飛,1980年7月開始服役。與蘇-24M類似,“狂風”GR4主要用于孤立戰場及近距空中支援、戰場縱深遮斷,也可用于制空和截擊。最大載彈量9噸,7個外掛點可掛近距格斗和中距攔射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反輻射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等。作戰半徑可達1390公里。
MQ-9“死神”是英國從美國購買的中高空、長航時“察打一體”無人機,主要用于偵察、監視和打擊目標。英國2006年7月組建了首支MQ-9“死神”無人機部隊,2008年開始參加阿富汗反恐作戰。作為世界上最好的現役“察打一體”無人機之一,該機裝有光電/紅外偵察系統、合成孔徑雷達、激光測距器和激光目標指示器,滿載續航時間14小時以上,最大載彈量1.36噸,機翼下的4個掛點可掛空地導彈、激光制導炸彈、小直徑炸彈。
東征西伐 戰果輝煌
俄羅斯盡管不像美國那樣頻頻發動戰爭,其戰機也不像F-15、F-16、A-10那樣都歷經過大戰考驗,但因國內動亂、周邊危機,也曾進行過幾次低烈度的小規模戰爭,蘇-24、蘇-25、蘇-34等戰機也曾歷經戰火洗禮,實戰表現也可圈可點,有關經典戰例,至今為人所稱道。
在1994年12月爆發的第一次車臣戰爭中,俄軍蘇-25MR偵察機發現車臣杜達耶夫分裂勢力已利用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米格-17戰斗機、米格-15UTI、L-29、L-39教練機、安-2運輸機、米-8直升機等260多架飛機,組建了“航空游擊隊”,并已進入戰備狀態。12月1日凌晨,俄軍蘇-25攻擊機編隊攜帶火箭彈和爆破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航空游擊隊”所在的兩個機場進行了突擊,摧毀了兩個機場上的所有飛機。下午,另一個機場上的飛機也遭到毀滅性打擊。“航空游擊隊”未戰先亡。
在1996年4月22日追殺車臣總統杜達耶夫行動中,蘇-25的表現也富傳奇。當日凌晨4時,亡命近一年的杜達耶夫在一個山村外的一片山野空地上,正用衛星電話和幫他與俄羅斯之間斡旋的中間人進行聯系,在車臣上空巡邏的俄羅斯A-50預警機迅速順著通話的電磁波發現定位杜達耶夫,隨后招來2架蘇-25攻擊機在40公里外發射了兩枚反輻射導彈,杜達耶夫當場斃命。
蘇-34雖然近幾年才正式列裝俄空軍,但卻早已多次參加作戰行動。在2008年的俄格戰爭中,蘇-34使用反輻射導彈打擊格魯吉亞防空系統,摧毀雷達站,實戰表現優異,為俄航空兵的突擊行動提供了有效掩護。
即使在信息化對抗中,蘇式飛機的表現也十分優異。烏克蘭危機爆發以后, 2014年4月10日,美海軍“宙斯盾”巡航導彈驅逐艦駛入黑海,展示實力、恐嚇俄羅斯。而俄羅斯也針鋒相對,派出未帶武器、裝有先進電子戰系統的蘇-24戰機,抵近“宙斯盾”巡航導彈驅逐艦進行干擾,致“宙斯盾”系統失靈。而蘇-24卻在驅逐艦甲板上空不斷繞飛,進行了12次模擬導彈攻擊。
與俄羅斯戰機相比,英國的“狂風”戰機實戰經歷就更加豐富了,在美國發動的多次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都是沖在第一線的急先鋒。1991年的海灣戰爭是“狂風”的第一次實戰,當時英國空軍共投入“狂風”戰機66架。加上意大利和沙特阿拉伯投入的,共131架,共遂行2400架次作戰任務。戰爭初期,“狂風”主要采取夜間超低空突防,甚至超低空90米突防、45—61米投彈,摧毀了一批伊拉克大、小機場。但這種低空、超低空作戰方式也讓“狂風”損失不小。在整個海灣戰爭中,“狂風”共損失8架,是多國部隊戰機中損失最多的,其中英國損失6架。
在2011年的利比亞戰爭,經過現代化升級改進的“狂風”GR4更是大出風頭。就在3月19日美國和英國率先發射了112枚“戰斧”巡航導彈進行首輪打擊之后,多架英國“狂風”GR4戰斗轟炸機從英格蘭諾??笋R哈姆空軍基地起飛,發射了一批“風暴陰影”巡航導彈??找u之后安全返回,飛行里程總計達4800公里。
兩強相遇 合則更強
飛機都是好飛機,但作為一個國家表達政治意志的工具,打誰不打誰、怎么打、效果如何,這些都要由其幕后的操縱者根據其戰略意圖而定。
在國際油價走低、國內經濟尚未企穩回升、軍費開支漸顯吃力、大批裝備有待更新的情況下,斷然出兵敘利亞打擊IS恐怖組織,可見俄羅斯是下了“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決心。
與俄羅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聯軍。一年多來,出于鏟除IS恐怖組織的前提是巴沙爾下臺的一己私利,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意大利等國雖然投入了大量戰機,數量規模遠非俄羅斯可比,但成果卻寥寥。不但如此,IS恐怖組織還不斷趁機做大,不斷惡化的反恐局勢還造成了洶涌的歐洲難民潮。難怪國際輿論懷疑美國等國并非真心希望在短時間內徹底打垮IS恐怖組織,而是想在打垮IS恐怖組織之前,利用IS恐怖組織先打垮敘利亞的巴沙爾政權。
不管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可以攻擊俄羅斯戰機的報道是否屬實,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狹小的敘利亞領空以超音速飛行、處在不同的指揮體系之內、抱有不同目的戰機越來越多了,戰機間發生空中相撞的可能性增加了。說哪一方故意制造事端,主動攻擊對方戰機的可能性極小,但擦槍走火的可能性增加了。所以,按常理,無論英國及北約,還是俄羅斯,都會做好意外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