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工業4.0概念自提出以來,便受到全球制造行業的追捧。工業4.0既是我國家電行業和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技術手段,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2015年中國家用電器技術大會”上,博西家用電器集團高級副總裁Conrat Juan-Ignocio博士向國內外家電企業代表解讀了德國工業4.0出臺的背景、內涵及愿景。
工業4.0是德國聯邦政府為了推進制造業的制造技術信息化,在德國高科技戰略領域實施的一個未來項目,正式推出是在2013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工業4.0依托于信息物理系統和物聯網技術,主要著眼于實現產品生產過程可變性、提高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人體工程學設計、整合消費者與合作伙伴等目標。
工業4.0為什么是德國提出來的?Conrat表示,在過去的若干年當中,有些國家政府把經濟的重點由制造業轉向其他領域,但是有一個例外——德國在制造業領域還保持著穩定的發展態勢,并且德國相信這條路是正確的。
“實際上工業4.0并不是一個充滿術語的短期炒作,而是一個比較持久的話題。” Conrat說,“從最近幾年的趨勢能看得出來,各個國家都在回歸制造業,或者我們可以稱之為‘再工業化’,我們相信這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根據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的規劃,工業4.0應包含六大關鍵元素:信息物理系統、大數據、智能傳感網絡、工廠里的數字模擬、協作機器人和物聯網。
Conrat進一步解釋說,信息物理系統、大數據的應用讓企業獲得以前無法得到的詳細的深層次信息;通過智能傳感網絡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可以得到工廠里的詳細數據;工廠里的數字模擬可以幫助員工模擬很多事情,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協作機器人可以和員工并肩工作,來幫助員工實現各種各樣的操作;作為中心的中心,物聯網把所有這些連接在一起。
Conrat表示,工業4.0可以把非常不靈活的傳統生產方式改變成高效、靈活的工業生產方式。據他介紹,博世力士樂在德國的一家工廠在工業4.0項目的實踐中,庫存降低了30%、生產效率提高了10%。通過智能技術的應用,博西家電在過去的五年內,工業生產領域的能源消耗降低了25%。
Conrat說,工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其經驗、質量意識等都在不斷提高,而體力、聽力、視力等會逐漸衰退,借助工業4.0的技術,可以幫助工人保持其優勢,員工與協作機器人并肩工作,既可以保證質量、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保護員工的健康。
在Conrat看來,工業4.0其實已經遠遠超過了生產,已經走到了供應鏈的再前端,比如跟產品研發和市場相連接,尤其是智能家電,通過產品在用戶家中的使用,并把信息反饋到工廠,告訴企業如何來持續改進產品。
與此同時,Conrat強調,工業4.0是一個非常廣泛的命題,在很多領域都可以得到非常廣泛的應用,工業4.0可以實現個性化定制甚至單件生產,而且可以用4.0技術實現大規模定制。
在德國工業4.0概念的影響下,一些國家也陸續出臺了旨在促進制造業發展的相似的國家戰略,我國政府在今年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國家規劃,日本政府發布的新版《制造業白皮書》則提出,要利用大數據推動制造業升級。
在工業4.0實踐方面,我國家電行業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海爾已經建立了七大互聯工廠,包括五個整機工廠和兩個模塊化工廠。中國家電協會發布的新版家電產業技術路線圖明確提出,要大力推動智能制造,實現產品智能化、設備智能化、生產方式智能化以及管理智能化。
Conrat高度評價說,中國家電行業已經在工業4.0領域走得比較超前了,已經“走在創新的前沿”。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