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爭粉攝影報道
他領銜的蘇大維格(300331,股吧)2012年成功在創業板上市,同時,蘇大維格也成為國內目前惟一以納米技術為主的上市公司;
他牽頭組建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數碼激光成像與顯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在蘇大維格順利掛牌;
他提出的“大幅面微納圖形制造技術及應用”概念,打造了納秒時序的光斑平鋪頻閃曝光模式,攻克了大幅面65吋100納米線寬高速直寫重大難題,具有行業重大示范作用,填補了行業空白,提升了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他,就是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數碼激光成像與顯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主任、蘇州大學信息光學工程研究所所長——陳林森。
孜孜不倦創業路
1986年,陳林森在蘇州大學碩士畢業后,選擇留校任教。而在他攻讀碩士學位的第二年就參加了蘇州大學重大科研項目——模壓全息制版技術的科研攻關。1988年他們研發的全息母版制作技術通過了省級鑒定,迎來了科研路上第一枝報春花。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視察蘇州大學信息光學工程研究所時對這項成果非常贊賞,提筆書寫了“激光增彩蘇州生色”予以鼓勵。
30出頭,陳林森就在國內外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30多篇,并且先后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中國高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等多個獎項,成為中國光學學會全息與光信息處理專業委員中最年輕的委員和中國光學光電子行業協會激光專業分會最年輕的理事。
不久,陳林森被提拔到了領導崗位,他帶著課題組、帶領著信息光學工程研究所的同事們奮力前行。1993年,陳林森及其團隊成功開發了整套真彩色模壓全息制版技術及高質生產系統,并獲得當年中國高新技術新產品博覽會金獎。1994年,他們又推出我國第一張動態合成模壓全息圖。
1996年以后,陳林森在更高層次上研究產業發展中的核心技術。在數碼激光圖像光刻(照排)系統上,他創造性地提出了干涉型光學頭的概念,使系統的光學圖像分辨率、系統的運行速度均十倍于美國的系統設備,并且具有自己的知識產權,這是激光全息重要的技術突破。經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大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為首的專家組鑒定,成果關鍵技術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
1998年,陳林森成功地把研究工作和成果應用到激光圖像和激光防偽行業,包括含碘鹽包裝袋上的激光防偽等一系列制品中。
2000年,陳林森的激光技術閃耀在了世界舞臺。悉尼奧運會上,中國健兒勇冠三軍,摘金奪銀。與此同時,另一個讓所有中國人驕傲的是,我國運動員及工作人員胸前佩戴的的激光防偽胸卡,運用的正是陳林森的技術。
2001年,陳林森創業之路走上新的起點。這一年,由陳林森擔任董事長的蘇大維格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蘇州創立。
創新思維布局未來
就在蘇大維格成立一年后的2002年,陳林森主持的高品質模壓全息制品的制版系統及生產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此后,由陳林森領銜的國家二代居民身份證視讀防偽技術的成功開發,使蘇州大學再次奠定了在我國激光全息、數碼激光衍射圖像行業中的領先地位。
說起新一代身份證的物理防偽,陳林森說那是對創新意識、技術實力及膽識的綜合測試。2004年,當得知我國需要研發新一代身份證時,陳林森就敏銳意識到自己多年來在光信息與數碼激光全息領域的研究積累和技術實力有了新的用武之地,“新一代身份證是一項關系全國億萬人民的大工程,它所拉動的產出需求將超過千億元,比銀行卡規模還要大”。
“當時競爭非常激烈,我們只有50%的把握。”陳林森說,那時朋友們善意地勸他住手,但他還是憋足勁要奮戰到底,經過精心準備,提交了凝聚課題組所有成員心血的技術方案。經過整整兩年時間的艱苦努力,陳林森的課題組終于拿下了新一代身份證的第一道防偽技術——視讀防偽。
新一代身份證視讀防偽的研發,使蘇州大學成為我國激光全息、數碼激光衍射圖像業中的翹楚。而作為領軍人物,陳林森的成功不是一朝一夕獲得的,蘇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蘇州大學信息光學工程研究所、蘇大維格數碼公司、江蘇省數碼激光圖像與新型印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都記錄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奮進的腳步。
盡管成就卓著,但是喜歡鉆研的陳林森并沒有停止科研的步伐。由他提出的大幅面微納圖形制造技術與產業化應用,攻克了大幅面65吋100納米線寬高速直寫重大難題,研制成功關鍵設備,出口以色列等國,具有行業重大示范作用,填補了行業空白,提升了行業國際競爭力。2008年該項技術獲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1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11年,陳林森領銜的國家級創新平臺數碼激光成像與顯示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經國家發改委批準,在蘇大維格掛牌。這是蘇大維格牽頭的產學研相結合的國家級創新平臺,也是蘇州工業園區首家獲批的國家級平臺企業。
2012年6月,蘇大維格迎來了新的里程碑。蘇大維格成功在A股深交所創業板上市,蘇大維格也成為國內目前惟一以納米技術為主的上市企業。
然而,陳林森并沒有滿足于此。今年7月8日,蘇大維格控股子公司對外發布創新產品——中大尺寸高性能電容觸控屏。使蘇大維格成為了國內目前惟一一家能夠生產大尺寸交互式電容觸控屏產品的企業。
從微納技術到大屏觸控,陳林森走的很堅實。
做細分領域排頭兵
陳林森向記者透露,隨著互聯網發展,目前市場有三個重要領域——網、云、端,其中帶來便捷性和便攜性的移動終端是最重要的端口,更便于多人操作的高性能交互界面有巨大的市場需求。所以蘇大維格把微納技術和現有大屏觸控需求結合起來,一直關注并加以投入。
“目前,市場上32寸及以上的大尺寸觸控屏基本均采用紅外技術解決方案,難以達到電容屏的標準和特性。蘇大維格此次推出的中大尺寸交互觸控屏是電容屏,在穩定性、流暢度、靈敏度、耐磨性以及與Android和Windows系統的兼容性等方面均達到市場領先水平。”陳林森表示。
據了解,大尺寸電容觸控屏不能進入市場的原因之一是導電材料技術未能獲得大的突破。手機和平板電腦目前采用的導電材料氧化銦錫(俗稱ITO)阻值較高,不能做到大尺寸。蘇大維格通過微網格化的方法,既解決透明度又解決高性能低方阻的問題,還解決了大尺寸的高速率圖形化的技術和裝備,所以才能做出大尺寸的電容屏,也是全世界少數能做metaLMESH的觸摸屏企業之一。
“目前,蘇大維格正在積極推進中大尺寸電容觸控屏市場開拓,未來將帶來業績的提升。”陳林森表示,短期目標是希望把新材料、面向消費電子的大尺寸電容屏、面向"互聯網+"的大尺寸交互的界面,從研發到產品到市場都聯系起來,在兩三年的時間內獲得比較好的回報。中期希望在柔性電子、3D顯示產品方面推出一系列高端的技術和產品。后期則希望通過整合行業資源,通過資本或行業聯合的方式打通上下游多個關節,使得我們在幾個細分行業成為行業的排頭兵。
“希望5年內,蘇大維格在高端超薄光電顯示、3D顯示、觸控顯示、功能新材料方面成為行業內頂尖企業。”陳林森自信滿滿地表示。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