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外交部消息,應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邀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將于10月29日至30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據悉,“創新”將是此次中德會談的重點議題。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表示,中德可在高科技領域開展更多合作,把中國的工業和制造業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作為工業制造業中的一員,LED顯示屏的生產制造如何才能提升一個新的水平,追趕上中國制造2025戰略發展的腳步?下面我們一起透過德國工業制造來思考一下LED顯示屏產品的出路。
德國素以精良的工業品著稱于世,諸如西門子電器、奔馳寶馬汽車、拜耳化工等等,堪稱工業品的世界樣板。回顧德國的工業發展史,很輕易就可以發現,德國能夠在歐洲大陸崛起,并成為世界性科技大國的源泉,并不無道理.
德國是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30年代才開始工業革命,較鄰國法國晚了30年,此時英國工業革命更是接近尾聲。由于世界市場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追求強國夢的德國人在列強擠壓下,以剽竊設計、復制產品、偽造商標等“卑劣”手法,不斷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廉價銷售沖擊市場,由此遭到了工業強國的唾棄。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德國制造”被評為“價廉質低”的代表。1887年,英國議會通過新《商標法》條款,要求所有進口商品都必須標明原產地,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貨區分開來。從那一時刻起,德國人開始清醒過來:占領全球市場靠的不是產品的廉價,而是產品的質量!
時至今日,談及德國,人們馬上就對奔馳、寶馬、大眾汽車、克虜伯的槍炮如數家珍,對西門子、大眾、拜耳、巴斯夫等大企業如雷貫耳。世界500強企業中,有37家在德國。
反觀我國LED顯示屏行業,除去作為新興產業的頭銜,縱觀全球的LED顯示屏行業,我國目前并沒有在國際上聲名大噪的國際品牌企業。與此同時,常規的LED顯示屏產品生產逐步過剩,LED顯示屏產品逐步從一個高端的產品陷入價格戰中,而最受關注的小間距產品也因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開始出現技術過剩的端倪。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降價來促進銷售的惡性循環中,而往往忽略下沉到產品品質的本身。
再回頭來看德國的產品,基本上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并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因此德國制造業者他們更愿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此外,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并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公司很多。而且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并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回顧早些年中國制造的歷史,我們也曾經活在一個注重實用性的國度,遙想當年的二八帶杠自行車鳳凰牌單車,一騎就是幾年,再想想當年的諾基亞手機,摔散架了組裝好了還能繼續用,甚至于一口鐵鍋,老一輩的人沿用至今。或許在過去的那些年里,中國制造的產品外觀并不如如今這般精美,但是卻很實用。而如今一面LED顯示屏的使用壽命卻逐步出現“未老先衰”的現象。這到底是誰扼殺了這一切?其實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制造企業扼殺了原有的工業品實用性。
如今,中國制造企業往往就栽在了“便宜”二字上。為了便宜,越來越多的LED顯示屏生產廠商開始出現造假、使用劣質材料生產,降低生產成本。比如說,目前在LED封裝中,銅線工藝因其降低成本而被LED廠家研究開發,并應用到下游的顯示屏產品中。眾所周知,LED封裝是作為連接上游芯片和下游應用的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LED封裝的優劣,將會影響到下游產品的品質。從常用的“金線銅支架”到“銅線鐵支架”的轉變,往往就是一個細節就能造成LED顯示屏光衰,從而降低了產品的使用壽命。
一個企業生產的理念往往會影響出廠的成品,假若我國LED顯示屏企業不能逃開“低價”這個桎梏,在廉價產品中“孜孜不倦”,那么當年“德國制造”被評為“價廉質低”的代表的畫面也將在我們身上重演。
總而言之,從企業角度來看,我國的LED顯示屏企業應該吸取德國工業制造多年來發展的經驗教訓,學習德國制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的制造理念,用嚴謹的生產態度去生產出更多適用性強的LED顯示屏產品。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