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大會刮起一股3D打印旋風,各種3D打印產品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3D打印”也成為年度關鍵熱詞之一。自3D打印技術踏足生物工程技術以來,無疑為制造技術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開辟了新的領域。
曾被視為高高在上的3D打印技術,已經開始日益貼近民眾生活。2014年10月,北工大研發的數字化醫療3D打印導板為一名上頜竇癌患者實施了放射性粒子植入術即組織間放療,是我國臨床治療的一次新突破,也是北工大在數字化醫療3D打印技術服務應用跨出的重要一步。激光工程研究院陳繼民教授帶領項目組研制出高性能面曝光固化3D打印機,還開發了與打印機配套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基于STL文件的分層和控制軟件,真正實現了一鍵打印的功能。
說起這臺在臨床治療中立下功勞的3D打印機,它可是有個特別響亮的名字——“北思客”。北思客,取校名中的“北”字,融合了“Desk”桌面型打印機的概念,凸顯了“Best”的寓意。不要小看這個名字,它承載了一批工大人的夢想。陳繼民教授說:“我們立志努力做一群有思想的北工大研究者,朝著‘做出最好的3D桌面型打印機’的目標進發!”
成功的臨床應用固然令人欣喜,但3D打印技術距離“走進尋常百姓家”顯然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3D打印技術已在模具模型、生物醫學、工業設計等領域成功得到應用,但依然處于‘小而散’的發展階段,無法形成產業化,最關鍵的原因是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世界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秘書長羅軍說。目前來看,要進一步擴張3D打印技術的應用空間,技術方面還有待突破,從技術成熟到適應市場并廣泛應用還需要一定時間,亟待加強創新研發,開拓產業化路徑,做好典型示范。
應北京3D打印技術研發應用工作戰略布局,北工大與時俱進、立足需求,將目光聚焦在數字化醫療3D打印方向。為避免科研成果轉化后勁不足的問題,經過一年的努力,學校成立了3D打印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聯合工作組,組建了“數字化醫療3D打印北京市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心”和“北京市數字化醫療3D打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科研平臺,并牽頭成立“北京數字化醫療3D打印協同創新聯盟”,聯盟單位涵蓋原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軟件供應商、醫療器械公司以及最終市場用戶。學校牽頭引領,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目前3D打印在材料、裝備、工藝、軟件和應用等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開展數字化醫療3D打印關鍵技術研究,進行基礎研究、應用開發、產業化“全研發鏈”協同攻關、無縫銜接,拉動數字化醫療3D打印的產業鏈發展,促使學校“創造”出的科研成果真正轉變成可以產業化“制造”的市場應用產品。陳繼民教授感慨地說:“3D打印技術產業化改變了科研人員原有的觀念,以前他們認為拿專利、獲獎就是成果,但其實研發成果被市場接受才是真正的檢驗。”
眾所期待的北京市數字化醫療3D打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一旦投入使用,將遵循“實驗室按功能劃分、項目采用滾動制”的原則進行科研隊伍、平臺的建設,創新機制體制,逐步發展成為集研發、展示、服務、培訓和國際交流等五為一體的有特色研究中心,實現共享資源,做到項目“成熟一個、轉化一個”,并圍繞腫瘤靶標治療,口腔種植,義齒,顱腦、頜面與各種手術,醫療輔具等5大應用目標開展工作。陳繼民教授說:“目前,我們已經突破和掌握了3D打印的關鍵技術,但仍需按照市場用戶需求,不斷提升和完善3D打印技術的應用研究,并思考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市場上推廣、為用戶提供更多服務。目前,北工大數字化醫療3D打印技術的應用研究集領導重視、產業聯盟、市場推廣三方面的大力投入,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們對自己的產品市場化、產業化越來越有信心!”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創新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以互聯網和新興技術為引領的新一代產業革命和科技革命正在興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生產和個性化定制的轉型是未來發展趨勢。正如北京市科委主任閆傲霜所指出:“‘科技創新中心’是首都的核心功能定位,學校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用技術先導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北工大將承載著實現數字化醫療3D打印技術產業化的夢想,繼續牽頭產業聯盟,整合行業資源,努力先行先試、創新突破,為首都數字化醫療3D打印產業化發展攻堅克難。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