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在醫學領域的應用,不用小編多說,想必大家都應該比較熟悉!國內醫學界也逐漸跟上這項先進技術的步伐,各大醫院紛紛將其引入到臨床醫學中。在剛剛過去的11月,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就把3D打印技術和骨科臨床應用相結合,為一位拇外翻的患者完成了手術。
蕭山區第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畢大衛說:“3D打印設備是今年7月份引入我們醫院骨科的,目前已經為5位患者完成手術,給我們的工作和病患都帶來很大的便利。”傳統的骨科開刀手術,很多開刀的切入口和放鋼板的位置,都是憑醫生的經驗和技術摸索出來的,對于一些比較復雜的手術,會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有了3D打印技術,在手術前,醫生可以利用CT斷層掃描來獲取患者特定部位的三維數據,這些數據可根據患者的需要由醫生做出調整,打印出仿真的創傷骨骼系統。醫生可以依靠3D打印的模型來設計手術方案,也可以提前預想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碰到的問題。
3D打印技術能夠根據患者病變的需要,準確模擬并制造出適合不同患者的個體化手術方案,相比傳統骨關節疾病的治療,在手術路徑設計方面和骨關節矯形領域,都具有更多力學和生物學上的優點。因此,這種新興的技術在未來用以治療各種關節損傷(尤其是復雜難治的關節損傷)方面有著巨大前景。
骨科臨床引入3D打印技術 國內醫患陸續受益
“目前普通的骨科手術,大部分還是通過常規性的手術技術來完成,但自從3D打印技術和骨科相結合后,也讓很多患者吃了一顆定心丸。”雖然3D打印技術只是一種重建手段,但因為可以讓患者預先對手術過程有一個了解,從心里上減輕對手術的恐懼,對醫生的工作也能帶來積極的幫助。
畢大衛主任說,沒有使用3D打印技術之前,一般的粉碎性骨折,手術時間長、手術傷口大、而且植入的人工關節或是固定的鋼板,不一定能一次性完全吻合,或許會出現一定的手術偏差。但自從采用了3D打印這項輔助技術后,除了將手術時間縮短了三分之一外,在手術前,醫生對手術就有一個很直觀的認識,通過對模型的判斷和分析,更有利于醫生準確了解患者骨折的程度和手術操作步驟。
畢大衛主任說:“3D打印技術其實不算是新技術,但是與骨科聯系在一起,就煥發出了很多光彩。”早兩年,3D打印技術就被應用在整形外科、口腔科等,隨著3D打印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骨科治療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繼續說道:“3D打印技術目前主要應用于一些特殊部位,如骨盆、關節內的粉碎性骨折、脊柱受傷等相對復雜的地方。近幾年來,對于3D 打印技術在骨折和人工關節假體等方面的研究和開發也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雖然現在3D打印技術還不能打印能植入人體的骨頭,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設想還是有望實現的。
畢大衛主任介紹說:“目前3D打印技術應用很廣泛,但在骨科研究中,其實還是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區一醫院骨科一直致力于技術上的研究與提升,尤其在骨盆手術方面。不僅包括臨床技術的創新,在科研上也有很大的突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