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解讀中國工業化和大數據

    星之球科技 來源:南方都市報2016-01-28 我要評論(0 )   

    以后我們找機器人打網球的可能性已經有了。1月23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個論壇上,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目標與任務進行權威解讀,批...

     “以后我們找機器人打網球的可能性已經有了。”1月23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一個論壇上,工業與信息化部副部長懷進鵬對中國制造業面臨的目標與任務進行權威解讀,批評中國制造業面對轉型觀望與等待的慣性思維,還表示,制造業創新改變規則(ChangeGame)就在未來3-5年。
    懷進鵬的另一個身份是:科學家。這位中國科學院信息技術科學部院士,計算機軟件專家,2009年5月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此外,他還擔任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863計劃計算機主題首席科學家、國家電子政務試點示范工程總體組組長、國家電子政務標準化總體組組長等職。
      
    2015年2月懷進鵬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
      
    在了解他的主要觀點之前,我們先來看懷進鵬在論壇上播出的一段無人機接球的視頻。這段TED視頻點擊量已破千萬。
      
    很神奇對不對?
      
    在20毫秒(1秒=1000毫秒)當中,不僅有攝像傳感器來發現拋出的球,平穩移動接到球以后,無人機能夠確定位置,做出新的規劃,通過綜合反饋,又把它傳回給發球的人。“這種人機交互就是大量采集的數據和準確定位分析”,懷進鵬說,“以后我們找機器人打網球的可能性已經有了。”
      
    不止于無人機同人的人機交互,無人機之間的多機合作也已經實現。TED視頻中,三架無人機各執一端,共同牽起一張編織網,同樣協同自動完成了接球、定位、拋球一系列動作。這意味著,不久將來你不僅能和一個機器人對壘網球場,還能和機器人各自組隊過一把足球癮。
      
    在懷進鵬看來,人類腦細胞總量這三五千年沒有多大發展,但某一單個芯片集成電路的集成度到2018年,將超越腦細胞數量。
      
    2015年一年的全球集成電路并購案,超過了2012-2014年三年總和的四倍。“這表征和預示了產業發展的集聚性和深刻性”。“工業互聯網,或者兩化融合(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真的不是狼來了,也不再是想象”,懷進鵬說,它已經是技術上的現實,只差一步工程化而已。
      
    1、我們有一個大坎,就是數字
      
    以德國工業4.0為代表的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制造業戰略成為近兩年來的熱詞。
      
    德國人認為:18世紀制造設備的機械化標志著工業1.0時代,20世紀初的電氣化與自動化標志著工業2.0時代,1970年代興起的信息化標志著工業3.0時代。而工業4.0時代則代表人類進入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在工業4.0時代,傳統制造業利用物聯網和大數據分析,進行智能化轉型。同樣的計劃在美國叫工業互聯網。
      
    中國早在十六大上就已經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兩化融合的新型工業化思路。去年,中國也發布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其核心正是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智能制造。
      
    “對全球制造業發展來說,哪一個企業善于把握工業的數字化,能夠有效擁抱兩化融合,制造企業就會有更強的制造能力”,懷進鵬說。南都記者也注意到,2013年以來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機構談到近年來,發達國家經濟有所回升的重要原因,正在于兩種IT技術的融合,一種是信息技術(Informationtechnology),另一種是工業技術(Industrytechnology)。
      
    “我們有一個大坎,就是數字”,中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首先就是數字化,對數據分析進行自然分析就是智能的結果,其使制造業走向真正的競爭力,“先自動化、再數字化,必然導致結果就是智能化。”懷進鵬說。
      
    2、想進入智能制造,感知是第一步
      
    而感知似乎是人們在討論大數據時被遺忘的一步。“要想進入智能制造,互聯互通絕對重要,但是第一步先要感知到,把信息數字化之后才能互聯,大數據背后是什么,是感知,是傳感器啊,首先感知到后面才有數據”。
      
    “傳感器的發展,對我們新形勢的重要裝備齊了重要作用”,懷進鵬說,它將引發數據的大規模爆炸,并帶動產業結構的變革。當傳感器裝置進入生產領域,它將改變所有的過程,帶來人工智能的新變化,與物質的數字化,3D帶時間標簽,5D把生態感知材料加入,這樣的迭代變化,不斷更新,對社會發展將是難得的。
      
    懷進鵬說,未來形成遠超現在72億人擁有的72億臺終端,五年之后,智能終端達到500億,這樣的規模當我們從人人交流,進入人與物、物與物交流,形成萬物互聯的時候,這種指數爆炸性增長,“我們人類社會以前沒有想過,更不用談我們為此做過一些準備”,他的分析是,未來影響制造業的重要信息技術就是大數據和物聯網。
      
    3、生產模式將從剛性轉變為柔性
      
    工業化加上數字化帶來的智能化,其最終目的,應該是實現生產活動高度整合,使得工業系統能夠像人一樣思考和協同工作,特別是滿足用戶定制化需求的生產技術,將傳統的剛性生產模式轉變為柔性生產模式。
      
    懷進鵬的觀點是,工業3.0的信息化已經走過了兩大階段,第一階段在體系內,體現為各種數據、生產報表;第二階段關注到了企業生產管理中的經銷存,進入互聯網。第三部,企業要關注上下游產業鏈,生態鏈,關注從設計一直到維護的產品全生命周期,“走得出來就走得出來,走不出來,企業就徹底淪為代工”,懷進鵬說。
      
    從2013年起擔任美國白宮信息物理系統專家組顧問的李杰(JayLee)在他的《工業大數據》舉了一個柔性制造的案例,在未來的工業4.0時代,人們去4S店選車,不再僅僅是選擇車型、顏色和內飾等定制化特征,而且用戶還可以在一輛布滿傳感器的車內進行試駕,當用戶坐上駕駛座椅時,傳感器自動記錄壓力分布,這些大數據都將使得廠家有能力為你“柔性制造”符合你身形和坐姿習慣的座椅。
      
    此外,車內傳感器還能夠記錄駕駛動作,預測駕駛習慣,提醒用戶習慣變化對于能耗和剩余里程影響。更智能的是,汽車駕駛過程中還能夠記錄路面平整度,獲得的數據首先會在系統內分享,提醒后面的即使這減速,隨后還可以分享給市政府,進行路面維護。
      
    “智能制造,已經走出一個產品,走出產品、設計、管理、維護,建立整個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懷進鵬說,這個觀念不建立,對智能制造、兩化融合是沒有辦法理解到位的。這也是大數據背后的真正含義。
      
    工業4.0的革命性不僅僅是對數據的利用,而在于市場競爭將會從以往滿足客戶可見的需求,向尋找用戶需求不可見的缺口轉變。產品只是服務的載體,數據是服務的媒介,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挖掘需求的缺口,利用挖掘到的數據信息,進一步提升生產,創造價值。“互聯網不是簡單的信息商,它推動技術和格局上的變化,推進工作機制組織變革”,懷進鵬說。
      
    4、企業核心競爭力:擁抱工業數字化
      
    四年前,懷進鵬講過,誰擁有大規模數據,并且能夠處理它,就是現在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四年后,今天再看制造業的時候,他說“哪一家企業積極擁抱工業數字化,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這樣的企業就會更有競爭力”。擁抱工業數字化,意味著有獲得數據的能力,也有對數據進行實時分析的能力,同樣意味著將分析結果應用并建立在工業技術之上。
      
    懷進鵬認為,現在重新反思制造業時,美國將工業技術的分散和低水平重復看作是自己“缺失的中間地帶”,甚至有學者據此稱硅谷是死亡之谷。“工業能力的加強是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應該放棄的”。而歐洲方面也有自己的擔心,據悉目前全球十大互聯網公司,有6家在美國,4家在中國,歐洲沒有一家,未來數字化大統天下之時,誰有數據,誰就有了帝國,歐洲擔心淪為數字殖民地。
      
    對中國來說,在信息技術發力制造業的時候,中國在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第一次和世界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在制造強國的路上,“不僅要往信息技術同步發展,還要補工業化的課”。據悉,工信部方面也在重點圍繞提升工業能力的目標,解決中國缺失的中間地帶。
      
    實際上,外界頗為看好中國在工業4.0時代有所作為,美國白宮信息物理系統專家組顧問、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李杰就認為未來工業4.0的中心將會在中國,“因為中國不僅僅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更是世界第一的使用大國,無論是制造設備還是終端消費品,中國都擁有最龐大的使用數據。”不過,數據如果不能被很好發掘并加以利用,就沒有真正的競爭力。
      
    懷進鵬也直指,除了自身實力差距,制造業對轉型發展認識還不足,還在等著是不是有現成的產品或者解決方案直接用就行了,慣性思維尚未轉過來。“未來3-5年,加快制造業創新將是能夠changegame(改變規則)的重大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中國制造業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