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主導的“天琴計劃”擬射三顆衛星探測引力波 預期執行期為2016~2035年
中山大學主導的引力波探測工程“天琴計劃”隨著美國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受到特別的關注。“天琴計劃”參與者、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介紹,“天琴計劃”是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發射三顆衛星探測引力波,該計劃預期執行期為2016~2035年,分四階段實施。項目還將挖山洞,建觀測站以及建設綜合研究大樓。
文/廣州日報記者徐靜
擬投3億啟動天琴計劃
昨天,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教授在個人微信公眾號上發表題為《中山大學“天琴計劃”簡介》,首次系統對外介紹“天琴計劃”。
天琴計劃綜合設施的第一期工程包括3萬平方米的天琴綜合研究大樓、1萬平方米的山洞超靜實驗室、位于南山山頂的5000平方米教學、科研、科普多功能觀測站。目前珠海市政府已經答應投入約3億元經費啟動天琴計劃基礎建設。
預期建成以后可以使中山大學和珠海成為我國空間引力實驗和其他空間精密測量物理的最重要研究中心。
天琴計劃分四階段實施
天琴計劃預期執行期為2016-2035年,分四階段實施:(1)2016-2020年:完成月球/深空衛星激光測距、空間等效原理檢驗實驗和下一代重力衛星實驗所需關鍵技術研發。主要研發成果包括:新一代月球激光測距反射器、月球激光測距臺站、高精度加速度計、無拖曳控制(包含微推進器)、高精度星載激光干涉儀、星間激光測距技術等;
(2)2021-2025年:完成空間等效原理檢驗實驗和下一代重力衛星實驗工程樣機,并成功發射下一代重力衛星和空間等效原理實驗衛星。主要研發成果包含:超靜衛星平臺、高精度大型激光陀螺儀以及進一步提高加速度計、無拖曳控制、高精度星載激光干涉儀、星間激光測距等技術;
(3)2026-2030年:完成空間引力波探測關鍵技術,完成衛星載荷工程樣機;
(4)2031-2035年:進行衛星系統整機聯調測試、系統組裝,發射空間引力波探測衛星。
發射三顆衛星獲取引力波信息
李淼介紹,“天琴計劃”的出發點是切實根據我國的技術能力實際和未來幾十年的發展前景,提出我國自主開展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方案。
在目前討論的初步概念中,天琴將采用三顆全同的衛星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陣列,每顆衛星內部都包含一個或兩個極其小心懸浮起來的檢驗質量。衛星上將安裝推力可以精細調節的微牛級推進器,實時調節衛星的運動姿態,使得檢驗質量始終保持與周圍的保護容器互不接觸的狀態。這樣檢驗質量將只在引力的作用下運動,而來自太陽風或太陽光壓等細微的非引力擾動將被衛星外殼屏蔽掉。
高精度的激光干涉測距技術將被用來記錄由引力波引起的、不同衛星上檢驗質量之間的細微距離變化,從而獲得有關引力波的信息。
“天琴”的衛星將在以地球為中心、高度約10萬公里的軌道上運行,針對確定的引力波源進行探測。這樣的選擇能夠避免測到引力波信號卻無法確定引力波源的問題。
中科院公布“空間太極計劃”
據新華社電 (記者吳晶晶、白國龍)中國科學院16日公布了空間引力波探測與研究的“空間太極計劃”。按照這一計劃,我國將在2030年前后發射由位于等邊三角形頂端三顆衛星組成的引力波探測星組,用激光干涉方法進行中低頻波段引力波的直接探測。主要科學目標是觀測雙黑洞并合和極大質量比天體并合時產生的引力波輻射,以及其他的宇宙引力波輻射過程。
中科院力學研究所胡文瑞院士表示,“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可以通過良好的國際合作得到一定的彌補。”
胡文瑞說,“空間太極計劃”是一個中歐合作的國際合作計劃,目前有兩個方案:方案一是參加歐洲空間局的eLISA雙邊合作計劃;方案二是發射一組中國的引力波探測衛星組,與2035年左右發射的eLISA衛星組同時遨游太空,進行低頻引力波探測。
據介紹,空間引力波探測被列入中科院制訂的空間2050年規劃。2008年由中科院發起,中科院多個研究所及院外高校科研單位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