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面對工業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困難與挑戰,工信部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系列重大措施,完成了網絡提速降費、“互聯網+”行動等一批事關全局、影響長遠的重點工作。
工信部部長苗圩在會上表示,“預計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能耗降低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5%;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6%左右,電信業務總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5%和2%左右。”
通過創新驅動,我國穩增長調結構打開了新局面,制造強國戰略在穩步推進。據了解,今年前三季度我國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4%,快于工業增速4.2個百分點。汽車工業連續6、7、8三個月大幅度下滑達25%左右,但是新能源汽車的產量在1至9月份達到了15.62萬輛,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倍。
“過去我們是靠拼資源、拼能源、拼勞動力、拼成本,這些要素優勢發生了較大變化?,F在我們主要是靠創新驅動發展,靠改革激發活力,新舊動力的轉換發生了變化。”苗圩表示。
另外,像工業機器人、高端服務器這些產品的生產在成倍增長。C919大型客機首架機今年正式下線,我國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線客機也在今年正式交付。
會議提出的2016年主要預期目標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左右、能耗降低4%,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4.5%。電信業、互聯網行業、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分別增長3%、25%和14%左右。
主攻智能制造
會議提出,2016年將瞄準智能制造主攻方向,推動兩化深度融合發展。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工業融合發展呈現新趨勢,智能制造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推進智能制造發展,也是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是促進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常態下打造新的國際競爭優勢的必然選擇。
工信部副部長懷進鵬指出,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成為產業發展和變革的重要方向,也必將引發新一輪制造業革命并重新構筑全球制造業競爭新格局。中國要建設制造業強國,必須緊緊把握制造業的發展趨勢,加快智能制造的發展。
“智能制造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只有通過智能制造,才能帶動各個產業的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認為。
為此,會議要求,實施智能制造工程,支持高檔數控機床與工業機器人、增材制造、智能傳感與控制、智能檢測與裝配、智能物流與倉儲五大關鍵裝備創新應用。繼續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行動,確定60個以上新模式試點示范項目。
同時,工信部深化“互聯網+”制造業創新發展,指導編制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路線圖。深入推廣兩化融合管理體系,研制標準體系總體框架和路線圖。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形成工業4.0生態圈
從產業來看,從單臺自動化,到整線自動化,再到數字工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機器人只是工業4.0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工業4.0還包括工業軟件、工業通訊、智能機床、機器視覺、3D打印和傳感器等。
從產業來看,從單臺自動化,到整線自動化,再到數字工廠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工業機器人只是工業4.0大的生態系統中的一環,工業4.0還包括工業軟件、工業通訊、智能機床、機器視覺、3D打印和傳感器等。從股票投資的角度來看,通過工業4.0這個投資主題,把很多低估值或低市值的標的囊括進來,是市場理性選擇的結果,因為長期來看,代表工業4.0的數字工廠或智能工廠,將會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工業4.0是一種理想的生產模式,目前并沒有確定性的模式,但是智能化和網絡化是兩個重要的方向。智能化要求單體控制設備智能,網絡化要求設備與設備、人與設備之間實現互聯。工業4.0的發展方向是從數字化工廠邁向智慧工廠。數字工廠或數字車間是第一步,其內部架構可以分成5個層級。分別是企業ERP層、MES層、通信層、控制層和設備層。每個層級都能實現獨立的決策閉環,擁有獨立的網絡和服務器,實現層級之間相互通信與互聯。
工業軟件存在于智能制造的每一個角落,重要的工業軟件包括MES、PLM等,MES是智能制造的靈魂,是貫穿各個環節(生產、工程技術和生產制造)的交集;工業通信模塊是工業4.0實現萬物互聯的基礎,工業4.0以CPS為核心,在未來工業通信網絡方面,工業以太網正在成為現場總線的替代技術;機器視覺是讓機器設備具備外界感知能力的一種實現方式,未來將圍繞3D機器視覺硬件和算法突破等領域發展。目前國內機器視覺行業也處在高速發展階段,未來有望誕生體量較大的機器視覺公司。
工業4.0將會是未來長期的投資主題,下半年注意標的分化第一,預計工業4.0板塊的投資機會將貫穿全年,進入下半場,工業4.0概念股分化將十分明顯,建議關注主業穩健增長,工業4.0并購預期強烈的標的。經過近期的調整,很多工業4.0標的存在超跌反彈的大機會。第二,好的標的要有明確的工業4.0邏輯,同時要有一套圍繞工業4.0的并購組合拳。第三,建議重點關注東方精工、天奇股份、諾力股份、慈星股份、銳奇股份、海得控制、亞威股份、黃河旋風、機器人等。
改變工業格局
工業4.0目前正受到廣泛而熱烈的討論,工業4.0同樣被稱作集成工業互聯網。大型企業、中小企業以及普通大眾都對工業4.0相聯系的新機遇備感興趣。這種興趣無疑被漢諾威消費電子、信息及通信博覽會(Cebit)和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對工業4.0的聚焦而進一步放大。工業4.0與巨大的經濟潛力相聯系,例如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預測,在工業4.0的幫助下,企業可以將生產效率提升30%。
實際經驗顯示,企業的年齡決定了是否接近工業4.0新特征的關鍵決定因素。所以,生產過程結構相對不那么固定化的企業家更有可能擁抱工業4.0的新元素。這為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優勢。
中國的商業環境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環境之一。尤其是勞動力市場,經歷了巨大變革并持續在發生改變:從過去以農業為主的結構,轉向了在可預見未來內的現代工業結構。一方面,快速經濟增長創造了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另一方面,中國看似無窮的勞動力供給正在縮減。日益老齡化的人口大幅提高了撫養比。工資對勞動力市場的供求變化也作出反應,導致了中上層收入消費階層的出現。結果是這個國家相對優勢的改變和國內需求結構日益朝著更多資本和科技終端消費品轉變。
中國政府已經對這種挑戰作出回應。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從農業和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方式向資本密集型的工業結構轉變。因此,中國的工業結構和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F在,中國常常被打上“世界工廠”的標簽。但是,經濟轉型的過程不可能就此停止。
下一個轉型的目標涉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為了達到該目標,中國保持其在一個永恒改變的全球市場中的國際競爭力是關鍵。在這里,工業4.0代表了一個能夠改變工業結構的根本驅動力。為了擁抱工業4.0為當地商業環境所帶來的巨大利益,中國政府需要再一次發揮中心角色。
由于對工業4.0概念清晰定義的缺失,經常造成不切實際的期望。但是,如果成功執行,工業4.0將會革命化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和分配方式。然而,工業4.0的施行將是一個逐漸衍化的路徑:從一個工廠到另一個工廠,從一家企業到另一家企業。實際上,工業4.0的好處不大可能在這個十年之內實現。所以,耐心和在一個公平競爭環境中的合作是工業4.0成功執行的必備條件。這就需要政策不僅是未來導向的,而且必須保持一個健康、務實的態度。
中國需要提升工業4.0發生的商業環境。然而,中國并沒有工業4.0發展的標準藍圖。幸運的是,中國已經通過一系列政策打下了基礎。但是如果想要抓住與工業4.0有關的機遇,尚需要在勞動力質量和互聯網貸款方面作出進一步的提升。
《中國制造2025》大有可為
中國版“工業4.0”《中國制造2025》已經基本敲定,作為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總體戰略,《中國制造2025》以德國工業4.0為師,確定“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力爭在2025年,從工業大國轉型為工業強國。
鼎璽盈動通過研究與實踐,認為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具體項目一步步向工業4.0邁進,建構軟硬件一體化智能系統,全面使用數據分析系統、制造執行系統,潛心夯實精益管理。
信息化即未來:智能化的系統結構應為了獲得最佳的工廠生產和經營目標。將物聯網、執行機構、IT大數據、知識系統、數據通信系統進行有機整合而形成的IT支持系統,鼎璽盈動智能化系統是企業為了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運營效率,而構建的綜合信息化體系。
數據為核心:數據是未來IT的關鍵元素,隨著海量數據經過分析、梳理、優化后得出的“經驗”,鼎璽盈動將通過核心技術幫助企業對生產、經營、銷售過程中復雜多變的工作狀況,作出精準判斷和實時反映。信息化即未來,在未來,企業只有構建了這樣一套智能化系統,才能真正邁入工業4.0的康莊大道。
制造執行系統:任何的系統建而不用即為垃圾,在擁有全部或者部分智能化系統的前提下,執行為核心要素。鼎璽盈動執行系統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流程優化和流程再造,采用集成的思想替代原有的設備管理、質量管理、生產管理、分布式數控,其為信息樞紐和流程監管,強調KPI與及時性。
潛心夯實精益管理:工業4.0時代的企業以高度自動化、柔性化,對市場反映靈敏,小批量個性化定制為主旋律,而精益思想的原理,完全符合上述所有特征。精益化管理是企業把精益思想與自己的管理活動融合而成的管理模式,對企業來講,精益化管理分為三個層次,又高到底分別為:原理層次、系統層次、工具和技術層次。真正的變更創新,不是通過膚淺的模仿或者孤立,凌亂應用工具技術和系統就能實現的。而是需要知道“為何要這樣做”—即對基本原理的理解。鼎璽盈動在幫助企業著手精益管理系統時,通常是在組織中的某些特定領域,在工具和技術的層面開始實施。在理想情況下,精益進程隨后會進行到系統層次,形成一個更加完整和持續改進的模型。
精益是一場只有開始而沒有結束的長征,因為萬物更迭,唯一不變的只有變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