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盡管在手術室里已經出現了很多小巧的機器人手術工具,但是近日,來自楊伯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的科學家們正在借鑒折紙的原理來精心設計3D打印的原型,試圖讓這些手術工具變得更小。
科學家們之所以要盡可能地縮小手術工具的尺寸,其目的是希望患者身上的手術切口盡可能地小,這樣這些切口就可以自行愈合,而不需要縫合。
而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們受到傳統的折紙藝術的啟發,設計出了一些工具。實際上,在此之前美國宇航局(NASA)的科學家們就曾經借鑒過這種藝術形式的方法,并將其用在衛星和航天器的設計上。
據了解,楊伯翰大學的科學家們是與Intuitive Surgical公司共同合作進行的此類研究。后者是著名的da Vinci外科手術系統的生產商。該系統實際上是一個由外科醫生操作的機器人,其細長的手臂可以通過切口進入患者體內來執行各種手術。科學家們說,他們正在為其手臂的末端制造更小的工具,使其能更好、更精確執行手術。
“人們在設計航天器時,希望自己的產品小而緊湊,這樣便于發射到太空。但是一旦到達太空,他們又希望這些產品能夠盡可能地大,比如太陽能電池陣列或者天線等。”楊百翰大學的研究人員Spencer Magleby在一份新聞稿中說。“我們的想法類似:我們想讓一些小東西穿過切口,但一旦進入里面,我們希望它能變得大一些。”
在一篇發表在《Mechanical Sciences》的研究論文中,科學家們描述了如何將折紙技術與3D打印原型部件結合在一起,開發出名為D-Core的概念產品,并用da Vinci外科手術設備進行測試的。
在論文中,這些手術工具包括一個小到可以穿過3毫米寬的洞的工具鉗。D-Core一開始是扁平的,可以通過切口插入,而一旦進入人體內就可以擴展成為兩個圓形的表面,模擬椎間盤彼此滾動。
科學家們說,他們利用折紙技巧使工具變得更小,然后對3D打印出來的零件原型進行測試。發現這樣設計出來的工具能夠實現一系列的動作。”
“這些小工具將可以使一系列新的手術變成現實——比如有可能會在某一天操縱像神經一樣小的東西。”Magleby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