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1234
    軍工航天新聞

    3D打印“身影”現身東方紅一號衛星誕生地

    星之球科技 來源:央廣網2016-04-21 我要評論(0 )   

    在我國首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誕生地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國航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發展壯大,建立健全了...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中國人從此開始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今年3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自2016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在我國首個航天日來臨之際,記者走進“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誕生地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國航天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一步一個腳印,逐步發展壯大,建立健全了涵蓋設計、研制、試驗等在內的完備宇航產業鏈,更打造出一批比肩國際先進的‘拳頭產品’,可以說歷盡艱辛見輝煌”,五院院長張洪太這樣感慨。
     
      從筆尺制圖到全三維數字化設計
     
      1958年,中國科學院派出了由趙九章、楊嘉墀、錢驥等科學家組成的“高空大氣物理代表團”到蘇聯“老大哥”那里去考察衛星工作。但是,專家們在“老大哥”的家里住了70天,連衛星的影子也沒看到。“靠天、靠地靠不住,發展人造衛星,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這是中國代表團發自內心的聲音。
     
      1968年2月20日,經中央批準,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研究院(現稱五院)正式成立,首當其沖的是建立衛星總體設計部。面對國外的嚴密封鎖,研制人員不要說完整的資料,就是衛星樣品也沒看到過,基本的研制條件更不具備,手搖計算機成為了設計人員眼中的寶貝,在紙上畫圖紙、爬格子成為了設計師的必修課。
     
      現如今,走進航天城的數字化協同設計中心,泛黃的圖紙、笨重的三角尺不見了蹤影,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高性能的計算機。有如《鋼鐵俠》中戰甲的打造流程,航天器每個零部件都以三維的方式展示在虛擬顯示屏上,設計師、工藝師、產品保證師、試驗檢驗人員等各崗位人員集智攻關,一起完善著設計方案。隨后,數字化的設計方案會傳遞到廠房、車間,通過數控機床、3D打印等方式完美展現。在研制的全過程,產品檢驗、試驗的各類數據都會完整地記錄在信息系統中,方便核查。
     
      “我們的不少型號研制都實現了無紙化、自動化,可以說衛星和飛船的每個數據都奔跑在數字化的‘高速路’上”,五院設計師自豪地說。
     
      從筆尺制圖、算盤運算到全三維數字化設計、虛擬試驗、產品全生命周期數字化質保,我國宇航產業的總體能力實現了躍升。五院當前已經建立起總體部、、通信衛星事業部、載人航天總體部、航天東方紅衛星公司、深圳東方紅海特公司五大總體單位,宇航業務涵蓋載人航天、導航定位、深空探測、通信廣播、對地觀測、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六大領域。
     
      從土法上馬到自動化生產
     
      在“東一”研制過程中,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攻克難關的故事很多很多。在給“東一”的鋁合金外殼蒙皮表面進行光亮陽極氧化處理時,正值寒冬,由于五院529廠廠房內不具備生產條件,大家便在冰天雪地里搭起一個木棚,在里面挖了兩個大坑,上面支起三個大鉛槽,槽中放入硝酸溶液,下面用木柴燒。為了防止風沙弄臟電解液,他們就在木棚上蓋上幾片石棉瓦。沒有防毒口罩,他們就用濕毛巾捂住鼻子做試驗,實在憋不住了,就跑到棚子外面吸幾口新鮮空氣,又跑回棚里繼續干。經過兩個多月的苦戰,終于攻克了難關,使蒙皮表面的輻射率和吸收率達到了規定的技術要求。
     
      46年過去了,航天產品的生產條件和研制能力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如今,當你走進航天城廠區的特種工藝廠房,你會發現廠房高大寬敞,光線明亮,生產線上產品流轉不休,溶液槽上水汽蒸騰,在陽光的映射下似乎有種詩意的美感。盡管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多種化學溶液,但是卻聞不到什么刺鼻的味道;工人們服裝整潔,肩扛手提的活兒越來越少,反而更多的是在自動化設備的電腦前編寫著程序生了巨大變化。
     
      從中國首創到世界一流
     
      “衛星上了天,能不能抗得住復雜的外太空環境? 誰敢給出答案?如果因為空間環境導致衛星在軌失效,致使整個項目功虧一簣,誰敢擔這個責任?!”這是當年參與研制“東一”的趙九章和錢驥面臨的難題,他們慎重考慮,做出了“自主研制衛星空間環境模擬設備”這個在當時看來根本無法完成的決定。
     
      沒有資料可查,研制人員就去工廠調研;沒有專業基礎,他們就參考圖書館里英文、俄文和日文書籍,從真空、低溫、太陽輻照等一些基本原理學起;國家沒有好的工業基礎,他們就自己想辦法,自己負責工藝和審查圖紙,自己設計,自己跑加工。
     
      1964年,全部材料立足國內,中國第一套空間環境模擬試驗設備KM1和KM2研制成功,直徑2米,為臥式結構,填補了我國航天空間環境工程領域的技術空白。
     
      如今,坐落在天津濱海新區的國際一流的大型總裝集成與測試中心(簡稱AIT中心)里面“寶貝”可不少:五院自主研制的亞洲最大、世界第三的KM8 空間環境模擬器;世界上推力最大的電動振動臺系統140噸振動臺;容積排名世界第二的4000立方米高聲強混響室;大型航天器密封性測試系統,其收集室為目前國內外尺寸最大、構型最復雜、難度最高的收集室。這都是國際一流環境模擬試驗設備。它們即將承擔起我國載人空間站等大型航天器總裝、集成、測試等工作的重任。
     
      從一枝獨秀到精品紛紛涌現
     
      1967年,“東一”方案確定了“上得去、抓得住、聽得到、看得見”的技術要求。為了讓全世界人民都聽到新中國第一顆衛星的聲音,五院科研人員經過反復研究,從火車站的鐘聲中受到啟發。又跑遍了北京樂器研究所、上海國光口琴廠等單位,進行廣泛的調研,最后決定用電子線路模擬鋁板琴演奏清晰悅耳的《東方紅》樂曲。從“音鍵”的選擇、調配,到所有元器件、材料和測試儀器,科研人員反復進行探索試驗,經過上百次試驗,終于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保證了中央提出“聽得見”的要求。
     
      對于“看得見”,專家們想出了“借箭顯星”的妙招,即在和衛星一起進入太空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的第三級上設置“觀測裙”,這項艱巨任務交給了五院508所。僅用了一年時間,該所就為“東一”趕制了一件漂亮的“裙擺”——上天后形成直徑為4 米的球面反光體,達到2-3等星的亮度,肉眼直接可見。1970 年4 月24 日,“東一”發射成功,4 月25 日晚8 點29 分,衛星飛經北京上空,首都人民爭相觀看。
     
      樂音盒、觀測裙只是東方紅一號衛星上面具有代表性的兩個產品,當年研制這兩個產品的五院502所和508所也分別成長為衛星控制系統和遙感技術領域的佼佼者。五院也具備了每年研制、生產交付8000臺套產品的能力,平臺產品國產化替代率達到100%,載荷產品國產化替代率提升到80%。

    轉載請注明出處。

    東方紅3D打印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1
    1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