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制造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人力、土地成本不斷上升,中國制造企業普遍進入“如何保持競爭優勢”的困境里。在去年中國制造業IT實施狀況調查里,絕大多數制造企業的信息化水平非常低,這也極大拖累了企業的快速發展。
如今,工業4.0正在成為制造業轉型的新思路。“工業4.0”的概念最早由德國政府提出,旨在構建新一代的制造工廠。在這個思路下,未來制造工廠有兩個最核心競爭力的地方:工廠不再是人的工廠,而是機器生產機器的工廠;擁有監測并追蹤工廠內外海量數據的工具,然后歸納分析。
工業機器人就成為實現工業4.0第一步的重要路徑。所謂工業機器人,是一種面向工業領域的多關節機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機器人,它可以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靠自身動力和控制能力來實現各種功能。這些機器人可以接受人類指揮,也可以按照預先編排的程序運行,也就是接受機器的指揮。
在中國的制造業中,每1萬名工人中只有30臺機器人。相比之下,按1萬名工人為基數,韓國擁有437臺機器人,日本為323臺,德國為282臺,而美國則為152臺。
采用工業機器人的優勢特別明顯。首先,在人力成本上升的背景下,企業使用工業機器人代替工人,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大幅降低運營成本。而且在某些精密度要求高的工種里,比如在沖壓、壓力鑄造、熱處理、焊接、涂裝、塑料制品成形、機械加工,機器的表現更穩定、錯誤率更低。另外,機器也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從事有害物料的搬運或搬運等工作,這些工作無疑將大幅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加速企業轉型。
但工業機器人的成本也值得企業關注。以目前來看,我國國產機器人產業還比較落后,只能配合企業進行一些簡單的工作。在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上,我國無產業鏈上游核心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撐,關鍵零部件仍需從國外進口,長期受制于人。而國外進口的機器人,價格并不便宜。
第二,而在企業一擲千金買下眾多機器人之后,更艱巨的考驗則是由誰來操控這些機器人。不管機器人多智能,短期內,工業機器人仍然需要專業人才來編程操作,機器的高效運轉依然離不開人的配合。缺乏專業的人才,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制造業企業采用機器人的步伐。
過去幾年,一些電子設備代工廠先后開始了“機器人”工人的嘗試,但緊隨其后的是大量擴招普通生產工人的新聞,這從某個側面也顯示,工業機器人計劃推進的并不那么順利。
盡管如此,工業機器人依然是工業4.0時代的重要體現。從全球來看,工業機器人產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這在中國市場尤為明顯。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最新的報告,預計到2017年,我國機器人制造規模將成為世界第一,這一系列利好消息不僅將推動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會讓中國制造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