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骨損傷和關節病越來越常見。人體的關鍵位置,如踝部和四肢關節的骨缺損,將會令患者產生疼痛和行走姿勢不當等問題。
近日,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率先完成全國首兩例3D打印踝關節植入手術。也就是說,這次進行移植手術的兩位踝關節畸形患者植入的都是3D打印的踝關節。專家表示,和傳統手術相比,3D打印的移植物對患者健康影響更小,治療效果更為精確。
據了解,在骨科和關節患者里,通常10個中就有1個有不同程度骨缺損,而手術植骨是治療較大骨缺損最常用的手段。
傳統的手術植骨大致可分為兩種,但都有較為明顯缺陷。一種是醫生取下患者身體上其他部位相對不重要的骨組織,移植到患者骨缺損部位。然而,人身上多余的骨頭并不多,每取一次骨就對身體造成一次損害;另一種方法是將骨庫里他人捐獻的骨組織移植給患者。但異體骨最大的問題是身體的排異反應,骨頭移植后很有可能不能存活,而且這些移植過來骨頭通常硬度不夠,很容易被折斷。
如今,3D打印技術讓人們有了第三種選擇。在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的兩例手術中,兩名患者分別為60歲和57歲,均為女性。一位是雙腳踝關節存在嚴重的關節炎和骨缺損,左側缺損部位于2014年8月進行了自身取骨的。該患者現在正在治療右側足踝關節疾病,但拒絕再取自身的骨組織。另一位患者則是在矯正骨畸形手術后,需要在凹凸不平的骨頭表面進行固定手術。
為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主刀醫生關節外科段小軍副教授先對患者的骨關節進行了精細的CT掃描,獲得患者病情數據,再與重慶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的何鵬主任反復設計、修改、完善,最后再將設計數據傳送至金屬多孔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運用3D打印技術為兩名患者制出治療骨缺損所需的融合器和骨頭局部固定所需的定制化鋼板。
進行手術的醫生表示,正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為患者量身定做的,這次的手術才會如此成功。“3D打印技術在各領域開始推廣應用,在科技創新、精準醫療、個體化治療等背景下,運用3D打印技術來處理患者手術中最棘手的問題已是一種趨勢。” 段小軍副教授補充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