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20日,美國海軍部曾舉辦了一次小型的增材制造展會,負責研發、測試和評估的海軍部部長助理幫辦John Burrow博士發表了演講。在展會上,Burrow博士和其他海軍官員繼續高度評價3D打印技術,并分享他們在不遠的將來把按需3D打印功能布置到龐大的海軍艦艇編隊中和岸基司令部的愿景。據悉此次展覽有超過100人參加,展覽內容包括美國不同政府部門正在進行的多個基于增材制造的項目。所有這些項目都會使美國海軍作戰人員直接受益。
隨著美國海軍繼續其將3D打印技術融入供應的策略,司令部的后勤官員將很快獲得特別訂購的零部件和設備以用于快速制造。這將大大改進其零部件的訂單周期,從幾周、幾個月,變成了幾天甚至幾個小時,同時也會增強物流管理,推動降低成本。有大量的基本部件將從按需制造和當場交付中受益,比如定制的無人機系統、航空電子設備部件,真摯包括爆炸裝置探測器等。
在此次展覽中被Burrow博士拿來做典范的是球形閥門培訓輔助系統,這是一個3D打印的一英寸手動基本球形閥。這種模擬閥門很適合在諾福克海軍船廠進行課堂培訓,幫助學生們熟悉了解這些閥門如何運行和修復。在3D打印技術被用于這個展品之前,這種基于閥門的培訓系統的制造成本大約為5萬美元。而花在這個3D打印的球形閥門上的總成本卻只有500美元,成本差距非常巨大。
除此之外,Burrow博士還很推崇增材制造在產品研發的不同階段所起到的作用,從最早的概念原型到部件和系統的測試等。但是迄今為止,要完全將按需3D打印納入海軍的系統,仍然有一些關鍵的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制訂部件的正確技術規格、如何訂購和計費、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等。根據美國海軍后勤司令部工程和產品支持主管Armen Kurdian的說法,海軍必須制定新的戰略,以增強其按需制造的能力,這樣工作人員只需簡單地發出某個特定部件的需求信號,就可以使它立即開始制造。
“我們將需要開發一種新的訂約策略,以充分利用按需制造,甚至自動化IDIQ(不限訂單、不限數量),這樣艦隊上的用戶只需針對某個特定部件發出一個需求信號。”Kurdian說:“該訂單將通過供應系統傳送到最合適的地理位置,在那里有一臺3D打印機將會在指令送達的同時無需人工干預立即開始打印。”除了3D打印球形閥門培訓輔助裝置之外,在這一展會中還有大量的項目充分證明了增材制造的巨大價值,其中包括MK29頭盔修改和中尺度機器人運動項目等。這些項目中的一少部分還在 5月16—18日舉行的2016海洋、天空和太空展上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