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激光近視手術之父蔡瑞芳14日宣布 基于醫學良心,也為了病患著想,今后不再動Lasik手術
這個決定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
昨天,一則關于臺灣眼科名醫、“Lasik之父”蔡瑞芳,“基于醫學良心,也為了病患著想”,宣布停做包括Lasik在內的所有眼部激光手術的消息,在微博、網絡及近視患者間瘋狂傳播。
Lasik手術,即準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鑲術,通過激光切割角膜,以改善視力的手術。這種手術自上世紀90年代被引進國內后,因手術方便、效果“立竿見影”,受到許多近視患者,特別是愛美年輕男女的歡迎,僅在杭州,每年就有數萬患者接受該手術。
但這種手術自問世以來,也一直備受質疑,幾乎每年,都有患者現身說法,說接受該手術后,視力不升反降。不過因為報道的都只是個例,加上很少有眼科醫生出來反對這項手術,即使有反對,也因為這些醫生的資格不夠,質疑聲很快消失。
但這次似乎不同。作為第一個將Lasik手術引入臺灣的“Lasik之父”,蔡瑞芳宣布永不再做這類手術,無疑在該行業投入了一顆重磅炸彈。
那么Lasik手術的安全性到底如何?浙江和國內的眼科醫生如何看待蔡瑞芳的舉動?浙江的醫院會不會也停做這種手術?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民眾、官方,對Lasik手術的態度又是如何?已經做了這個手術的人,老了后視力會嚴重受損嗎?
我們盡可詳盡地收集各方信息,讓大家對這場爭論作出自己的判斷。
先讓我們回顧一下,“蔡瑞芳風波”的來龍去脈,及在臺灣的最新進展。
記者 葛丹娣
風波起――
臺灣業界強烈反彈――
眼科名醫蔡瑞芳宣布停做激光近視手術
這場風波的起因源于臺灣《聯合晚報》2月14日的一則報道《眼科名醫蔡瑞芳 宣布停做鐳射手術》: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在臺灣非常普遍,但臺灣最早引進這項手術的臺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最近突然宣布,今后不再動這種手術。他表示,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接受鐳射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分析可能和當年動刀后角膜瓣發炎有關。
蔡瑞芳在臺灣眼科醫學界頗具分量,20年前擔任林口長庚醫院眼科主任期間,引進當時連美國也還沒進入人體臨床試驗的“準分子激光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并完成近500例的人體臨床試驗。近年Lasik也成為近視矯正主流,臺灣眼科連鎖診所紛起,近視矯正也成了如醫學美容般的超夯行業。蔡瑞芳的宣布,引起臺灣眼科醫學界討論,也沖擊了近視矯正醫學的市場。
蔡瑞芳表示,Lasik是劃時代的醫學創舉,具有切割精準、近視矯正準確及角膜沒有結疤反應等優點,但也有術后易出現眩光、夜間視力減退及眼睛干澀癥候群等并發癥。
十幾二十年過后,一些當年未想到的并發癥陸續出現,蔡瑞芳最近就接到十幾例受不了并發癥而就診的個案,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且視力在短時間內明顯減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響。
突然拋出震撼彈,蔡瑞芳清楚知道此舉可能會擋人財路,甚至引來反彈及攻訐,但他堅持,身為醫者應有責任,既然當年手術患者如今陸續出現未曾料到的并發癥,難保未來不會再出現其他并發癥。基于醫學良心,也為了病患著想,他只有選擇停做這種手術,不讓傷害擴大。
根據臺灣眼科醫學會統計,全臺灣目前約有100多家醫療院所進行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從1993年迄今,接受手術患者超過數十萬人。最早引進Lasik手術的眼科龍頭老大突然說起Lasik手術的“不好”來,更說“以后再也不玩了”,這一消息頓時在臺灣近視手術市場掀起軒然大波,臺灣業界紛紛起來聲討蔡瑞芳。
部分醫師更質疑蔡使用的儀器可能“有問題”,而非手術本身。
臺灣眼科界的另一位大佬、臺灣眼科醫學會激光視力矯正委員、當年代表臺灣眼科界參與與醫療主管部門就放開激光近視手術市場談判的眼科專家鄭英明,直言蔡瑞芳應說明“自己使用哪種儀器”?他強調,20多年前,蔡所使用的日本激光儀器是原型設備,與今日最新的前導波激光根本不可同日而語,更何況蔡目前所用的歐洲機型,全臺只有一臺,也不是最好的鐳射機器。
鄭英明說,其實激光近視手術的技術是最簡單的,也非常安全,但手術有無并發癥,約九成五與激光儀器有直接關聯。因此,他認為,若有醫師用的儀器“有問題”,就據此推翻激光近視手術的可靠性,是倒果為因。
臺灣白內障及屈光手術醫學會理事張朝凱也表示,蔡的意見不能代表眼科醫學界的意見。他說,如今激光近視設備都已升級到飛秒激光、虹膜定位,副作用已降到非常低,他不樂見少數醫師夸大其詞。
當地衛生主管部門也表示,除非海內外有研究證明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對人體有害,否則衛生主管部門不會就單一醫師的個人意見,貿然改變政策,其他國家也都沒有禁止激光近視矯正手術。
說Lasik手術本沒問題,是蔡瑞芳用的手術設備“有問題”
最近進展――
蔡瑞芳解釋說這是一場小誤會
Lasik成功率達99%
也許是感受到了來自同行的壓力,在宣布停止激光近視手術后,蔡瑞芳又馬上出來解釋說,這是一場小誤會。
蔡瑞芳表示,不繼續做Lasik并不是因為認為Lasik有潛在危險或是有問題,而是有其他的考量。他認為,Lasik還是目前最安全有效的近視手術,能夠非常精確地矯正近視者的度數,成功率達99%,但是視力是人很重要的生理功能,不容手術有閃失,因此比做手術更重要的,就是要能先找出不適宜做手術的患者以避免并發癥出現。
蔡瑞芳說,他確實有發現多例患者在術后一切良好,但手術多年后出現視力惡化的并發癥,而且無法借由手術后戴眼鏡來矯正視力。經過各種檢測,并沒有發現有眼睛上的問題。后來他發現,這些患者的特征都有慢性的眼睛發炎問題。因此他推估,可能是因為患者本身就有眼睛慢性發炎問題。
而進行Lasik手術后,角膜做4/5環切再用激光掃掉眼睛上的近視矯正厚度,之后角膜只是再覆蓋到眼球上,依靠眼睛角膜的吸力把角膜吸附在眼球上,但仍留有半切開的縫。如果沒有進行手術,眼睛發炎的侵害只會在角膜表面的上皮細胞層,但進行手術后因為角膜切口,讓發炎物質浸潤到里面的內部組織,發炎物質造成眼睛組織的破壞。
由于這些眼組織的破壞所造成的視力問題,是未來無法再用其他方式讓視力矯正到最好的程度的,因此蔡瑞芳認為,如果要再繼續做Lasik治療,要先找出這些眼睛有慢性發炎者,而這類患者并非不能做手術,而是一定要好好控制發炎,才不會造成日后視力無法挽回的情況。
但是一來這些患者很難一開始就發現,二來蔡瑞芳認為要幫患者動手術一定要誠實以對,即使發生率非常低,但任何Lasik術后可能引發的眩光、畏光等后遺癥他都會完完整整告知病患,結果許多患者聽了就不敢做了。
而幫患者進行整個眼睛的檢查還有術前咨詢是非常花時間的,用掉的時間會排擠掉蔡瑞芳為其他眼疾患者服務的時間,再加上近視手術的各種精良的儀器成本很高,動輒數百萬上千萬,形同“軍備競賽”,一旦引進新機器就有要一直開下去的壓力,但他又不想為了“騙”病人而不告訴患者有發生后遺癥的風險。種種考量下,決定喊“停”,退出競賽,不再接這類病患,全心全意幫有眼疾的患者治病。
蔡瑞芳的這個解釋非但沒有讓風波平息下去,反而越刮越烈,爭議蔓延到了全球。那么,浙江及其他地方的眼科界,又是怎么看待蔡瑞芳的“停賽”決定的,浙江的醫院會不會步蔡瑞芳后塵,也停止這種手術呢?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