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船舶制造

    中國試點“智能造船” 擬投30億用機器換人

    來源:財新網2016-07-25 我要評論(0 )   

    中國造船業試圖通過智能化來解決被長期詬病的船舶建造效率問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金海重工、舟山江海聯運產業基金、羅蘭貝格和浙江大學于7月...

    中國造船業試圖通過智能化來解決被長期詬病的船舶建造效率問題。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中船第九設計研究院、金海重工、舟山江海聯運產業基金、羅蘭貝格和浙江大學于7月14日共同簽署協議,啟動金海重工智能化升級改造項目。該項目總投入約30億元,預計用5年時間在金海重工船廠內引入機器人等數控自動化設備和ERP、物聯網等信息化設備,從而提高造船效率、降低能耗、減少40%的用工數量。

    造船效率低是長期困擾中國造船業的問題。與汽車廠內整齊劃一的機器人設備不同,如果你走入中國的船廠,會看見黑壓壓的工人圍繞在巨大的船舶分段周圍。由于主要工序基本以機械化和半自動化為主,中國造船業付出了大量人力成本,在造船效率上也與日本、韓國等造船先進國家有很大差距。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日本和韓國先進船廠的自動化率已經接近70%,而中國骨干船廠的自動化率最高僅為20%左右。在造船效率上,建造每修正載重噸(一種船舶建造度量單位),韓國需消耗15.5工時,日本消耗9.7工時,中國則需要35.4工時,效率僅為日本的1/3。此外,中國造船業在產品不合格率和設計缺陷率上也遠高于日韓船廠。

    “建造過程自動化自動化水平低、數字化工藝設計能力不足、過程管控混亂以及制造環節信息技術融合程度低是中國造船業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中國海洋工程科技發展研究院秘書長柳存根向財新記者表示。

    金海重工前身名為金海灣船業,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造船廠,也是國內第二大民營造船廠。

    2009年,海航集團收購金海灣船業,并將其更名為金海重工。據金海重工總裁張革介紹,金海重工智能化升級改造將先從物流運送環節引入自動流水線、鋼板預處理切割環節引入小型機器人自動焊開始,逐步將自動化設備引入造船的各個工序,未來,涂裝工序、管系和分段加工都會逐步由機器人代替人力。“我們估計改造全部完成后,造船效率能提升3倍,達到每修正載重噸15工時,工人數量則可以減少40%。”張革說。

    在改造資金的支持上,金海重工相關人員透露,海航集團將提供10億元的資金支持,另外20億元將由政府和金融機構提供支持。目前舟山交投集團旗下的舟山江海聯運產業基金已確定認購其中一部分的投資。

    不過有業內人士認為,中國造船業效率低下并不僅是因為硬件設施原因,管理粗放、內部貪腐嚴重也是重要因素。

    中國最大的民營船廠熔盛重工最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數字化造船項目,先后購買了多個信息化軟件服務商的產品。然而此前財新記者在熔盛重工調研時卻發現,引入數字化系統并沒有提升效率,許多數字化系統設計出來的圖紙拿到現場后卻無法施工,必須改單。分段定位尺度和關鍵形狀測量也經常出差錯,許多分段在后期搭載(即拼接)中出現巨大錯位,導致整個分段報廢,造成巨大財務損失。目前熔盛重工因債務危機已經停產。

    對此,張革向財新記者表示,智能化造船是未來的一個趨勢,金海重工和相關企事業機構在共同推進這一試點時,必然會在軟硬件設備的幫助下加強自身精細化管理,希望將來能向全行業分享金海重工的經驗和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

    中國造船業機器換人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