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123
    金屬鈑金新聞

    工業網紅的“工業4.0”投資邏輯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華工控網2016-08-14 我要評論(0 )   

            我這個人呢,現實生活中雖然是個“沒好處不辦事”的商人,既吸血也嗜血,但骨子里總有那么一點俠客情懷。
     
      在網絡這個虛擬世界里,我不愿意再西裝革履的裝深沉,詩酒縱劍,每周在這里跟大家說幾個段子,只為圖個樂。
     
      所以我的確是有那么一點不務正業的,因為我從來就沒跟大家講過有關工業4.0領域投資的事情。很多制造業的朋友問我:
     
      “人家不是都流行說“我的投資邏輯是XXX”,你怎么就不講講這些呢?”
     
      我之所以沒有講這些,倒也沒有什么秘密的原因,主要是我雖然關注和積極布局工業4.0這個領域,可如果你要問我到底做過哪些成功的工業4.0投資,我也真的是說不出來,所以也就沒舔著臉裝專家給別人傳授經驗。
     
      其實倒不是我妄自菲薄,只是工業4.0這么個朦朦朧朧的領域,怎么可能有什么已經成功的投資案例呢?
     
      如今也很多人說自己在工業4.0領域有若干成功投資案例,我看了一下都樂了,不是做自動化的、就是做機器人的——而且還都是系統集成商。
     
      但凡做過點工業的人都知道,集成商本是最苦最累的活,業主跟你要點費用你不敢不給,廠商給你指定個采購渠道你不得不選,兩頭受氣,既建立不起壁壘也沒有多少利潤,哪里會有什么投資價值呢。
     
      所以如果有人跟你吹自己成功投資了工業4.0,大體不是無知,就是騙子吧……
     
      前些天看到某家工業軟件公司掛牌新三板,號稱“工業4.0的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也覺得挺有趣的——人家歐美連概念還沒討論清楚,咱們這邊都有公司上市了,中國還真的是崛起了啊……
     
      事實上,從某種意義來說,工業4.0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創業領域,因為創業的本質,其實就是在一個錢多的地方建立起自己的競爭壁壘。
     
      前面那個叫“趨勢”,后面那個叫“優勢“。
     
      我們創業的時候,首先要選擇一個資金流動大的領域,比如滴滴打車,就是選了打車這個每天都有巨額資金流動的市場,這樣我們只需要通過一定的技術和方式改變資金的流向,再通過燒資本提高進入門檻,建立起競爭壁壘,就可以創造一家獨角獸公司。
     
      但是工業4.0這個領域就不行,因為它是概念先導,德國人用IP憑空創造出的一個需求。拋開當下那些培訓的、咨詢的、開展會的、組織企業家出國旅游的,這個領域其實沒有多少真實在流動的資金——也就是說,這個地方雖然關注的人多,但其實錢并不多,它也許是方向,但還算不上真正的趨勢。
     
      如果非要說個投資機會和邏輯,我想可以分成幾個圈層來看:
     
    第一個圈層,就是標準
     
     
      我們應該知道,工業4.0的核心不是什么機器換人,也不是什么大規模定制化,而是數據的一致性。一致要依靠聯通和流動,聯通流動就都需要標準,所以標準就成了工業4.0的一個底層技術要素。
     
      這個圈層企業是玩不起的,目前的選手主要是各國的政府,美國做美國的、德國玩德國的、中國搞中國的,偶爾做做跨國的標準對接。這件事說起來挺重要,但是我覺得其實是瞎耽誤工夫,標準從來不是坐在辦公室里人為制定出來的,而是對歷史習慣的一種追認。
     
      正常的情況下,各種標準要在市場上充分競爭,不斷兼并,最終決出比較大的幾家,在依靠權力的追認成為全行業標準。當年一個工業總線的通訊標準,歐美國家打了十幾二十年,直到這個技術都快過時了,也沒弄出個所以然來。所以今天你跟我說德國美國那幾個各懷鬼胎的聯盟能真搞出個所以然來,我是不信的,大體最后是一些幾百頁的花哨文件,然后束之高閣,做點紙面功夫而已。
     
      這個圈層的企業選手,主要是一些咨詢公司、標準研究機構、產業聯盟,這里面有靠真本事吃飯的真研究人員,也有靠利益尋租,你不通過他遞交文件就評選不上的影子咨詢公司,當然也有既沒本事也沒關系,純靠忽悠的。
     
      總體來講,財務投資價值是不大的,但是作為戰略投資人,你如果不在這里插上一杠子,后面的生態是玩不轉的,當然未必一定要用投資來實現,也可以靠合伙人的招募把利益捆綁在一起。我上個月就邀請了一位標準領域的資深人士作為水月系的合伙人,就是希望能在這里提前埋下一個種子,為后續的業務做準備。
     
    第二個圈層,是基礎數據中心
     
     
      我這里說的基礎數據中心,也包含了一些連通數據的中間件,跟標準相比,這個圈層的商業價值和想象空間都是比較大的。不過因為壁壘過高,基本上只有國際巨頭,比如IBM、Oracle、SAP、西門子、GE才玩得起,當然也包含一部分互聯網公司,比如國內的BAT都有布局。
     
      這個基礎數據中心,其實只對小公司算是壁壘,對于這些巨頭而言,都不是什么難事,但是光有數據中心,沒有應用,數據怎么來呢?所以像西門子這一類的公司,需要依靠大量并購應用類的軟件公司,將收購的應用插入到自己的基礎數據軟件里來,才能實現數據的閉環。
     
      因為巨頭需要做大量的并購,所以這個圈層內的資金流動其實是很多而且很頻繁的。當然這個領域的新興創業公司是沒有什么價值的,因為巨頭看不上,機會主要在一些成立多年,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應用工業軟件公司,他們很可能會成為巨頭的并購標的。
     
      這個圈層我曾經想過要深度介入,但是最后還是放棄了,只保留一點財務顧問和海外收購業務,因為目前巨頭的并購領域主要集中在國外的軟件公司,在國內做這方面的財務投資無異于賭博。
     
    第三個圈層,是工業服務商
     
     
      其實第二圈層的西門子、SAP也屬于工業服務商,不過這里主要還是指中小型服務商,包含兩種選手:一種是過去做IT軟件或者系統集成的,現在主要活躍在各類云平臺和工業SaaS軟件領域。
     
      另一種是做自動化硬件和系統集成的,現在主要活躍在數字化工廠的實施、設備物聯網領域,也有一部分涉足MES的。
     
      這個圈層是工業4.0這個IP最積極的推動者,因為他們能見到最直接的經濟效益,也可能是當下最賺錢的公司。
     
      但是從投資的角度來看,這個領域其實是最沒有投資價值的。
     
      因為工業服務雖然是一個超大的市場,但是這個概念下的細分領域太多,需求千差萬別,每個服務商幾乎也只能滿足一小塊的需求,每一個細分市場中流動的資金量其實都不大。
     
      更重要的是,國內工業服務商的核心普遍是人的Knowledge和行業資源,而不是產品的技術壁壘,這個行業隨著用戶和員工的增加,邊際成本不是遞減的,而且管理成本還是隨著規模的擴張而遞增的,所以工業服務商依靠資本的力量是無法建立起絕對競爭優勢的。
     
      無論是自動化系統集成商、IT系統集成商、還是所謂機器人系統集成商,他們都可能是賺錢的生意,但并不是適合的投資標的。
     
      而工業軟件商、自動化硬件商、機器人廠商,能夠建立起一定的競爭壁壘,但是他們的成長速度過慢,滿足不了財務投資人的退出需求,所以這類企業通常只有在上市前的PE階段才值得進入,天使和VC期并不適合做財務融資,我們水月系在這個領域,主要集中在戰略投資和上市前的短期融資服務上。不過對于早期的工業服務商,我們也確實有很多關注,主要是為了打通第四個圈層的生態,而并不會涉足這個階段的投融資。
     
    第四個圈層,是利益相關者
     
     
      這個圈層非常混雜,主要是以往各周邊行業的人,被工業4.0的熱點吸引而來形成的。比如以前做會展的搞工業4.0會展、以前做獵頭的搞工業4.0招聘、以前做管理咨詢的搞工業4.0咨詢、以前做精益生產的、做大數據的、做人工智能的、做媒體的……包含我本人這種做工業4.0投融資的,還包括我們正在組建的區塊鏈底層技術公司,都屬于利益相關者范疇。
     
      因為這個圈層屬于行業的交叉點,說是工業4.0,的確有那么一點生搬硬套的感覺,所以直觀感覺上往往是忽悠扯淡的居多。但是這些利益相關者的聚集,意味著工業4.0的生態正在逐漸形成,當這個生態圈比較完善的時候,整個行業的財富機會就會爆發出來。
     
      利益相關者大多沒有直接的投資價值,但是卻有非常大的生態資源價值。我們水月系在上個月進行了全面的業務調整后,拿出了一部分股權,專門用于利益相關者的合作,這也是我們整個業務生態閉環的關鍵。
     
    第五個圈層,是工業制造商
     
     
      工業制造商,用工業圈的語言來說,就是業主。這一類企業在中國是最多的,他們構成了中國制造業的底層基礎。
     
      工業制造商還要再細分為國企和民企兩種,國企由于是非市場化行為,投資人的利益難以保證,所以機構投資人通常不愿意介入,而且國企從銀行融資是很容易的,他們通常也不會做股權融資。而對于民營制造企業而言,在整個工業4.0領域,他們是關注最多,但是行動最少的,原因很簡單——看不懂、沒錢。
     
      工業4.0領域目前基本是一頭冷一頭熱。
     
      工業服務商那一側是很熱的,中國現在每天都有各種論壇去宣講“工業4.0解決方案”,但是業主那一側反而比較冷,因為他看不出實際的經濟價值在哪里。
     
      拿數字化工廠來說,全世界做的最好的莫過于西門子、施耐德、ABB這些巨頭了,可是有關它們的裁員信息一樣是滿天飛;至于國內的典型,海爾、沈陽機床、寶鋼等等,好像業務表現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一些發工資都有困難,說明他們的生意也不好做。
     
      所以數字化并不是一個一攬子解決方案,它既不是制造企業成功的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只是一個輔助條件。
     
      但是這里面的確有一個我非常看好的歷史性機遇,就是制造業的掌門人換代和整體升級。
     
      中國的老一代制造業企業家普遍是50和60后,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讓這些人越來越不適應,所以他們目前正在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因為中國民營企業大多沒有建立起職業經理人制度,接班的新一代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
     
      從咱們大清的康熙,到朝鮮的金正恩,人類歷史無數次暴露出一個規律——主少國疑,必有權力動蕩。
     
      作為叔叔伯伯輩分的公司老臣,通常是不太服這個少主的。所以新一代制造企業的掌門人為了建立威信,同時也為了擺脫當下現實的困境,就必然要進行一次全面的調整和轉型升級。
     
      未來十年里,中國將有大量的民營制造企業因為這個原因開始做全面的升級,這不是由新技術驅動的、甚至不是由市場驅動的,而是一個特殊權力結構作用下的必然結果。
     
      升級需要錢,銀行渠道獲得資金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這個時候,股權融資就成為一種很好的選擇。跟老一代企業家的戒備相比,新一代掌門人更容易接受這種合作方式,不但可以解決資金問題,還能夠引入外部的新力量制衡內部舊力量,何樂而不為。
     
      那么,利用專業知識和行業背景優選其中底子好的工業企業,通過融資幫助其完成全面升級,同時用到上幾個圈層積累的工業服務商、以及標準參與者和政府產業基金的力量,將這次升級的效果放大,然后再通過該企業升級后的業務爆發獲得投資收益,這就是我本人最關注的所謂“工業升級”領域,我們所有的布局,也基本都圍繞著這樣一個邏輯來進行。
     
      跟一般風險投資家關注初創企業不同,作為風險工業家,我更關注老企業的升級和重組,以及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協同創新,我認為這個環節才是未來十年工業領域最有價值的部分。
     
    總結
      
            對于工業4.0這樣一個充滿亂象和質疑的領域,一些人通常只是遠遠地躲在一旁,嗤之以鼻,高冷的欣賞自己的智商,而也有一些人則義無反顧的投入其中,竭盡全力,尋找財富和未來的方向。
     
      只有后者,才是人類社會前進的力量,我堅信。

    轉載請注明出處。

    工業4.0投資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1
    1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