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底即將開幕的裝洽會,無疑是裝備制造企業高精尖產品的秀場。以碩泰為例,我們研發的人工視覺系統將在展會正式首發。
目前國內的視覺機器人多數是以機器臂來觸發并控制攝像頭,也就是說以“手臂”來控制“眼睛”。但碩泰這次帶來的視覺機器人采用了“上位機”的方式,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是以“眼睛”來指揮“手臂”,同時在精度、響應速度、穩定性等參數方面達到或超過日本同類產品水平,但價格只有進口產品的一半。
同時,在這次裝洽上,碩泰還帶來另一項新技術——化妝品毛刷全自動組裝線。以前化妝品毛刷的組裝全部依靠人工,而在經過自動化改造后,如今毛刷組裝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生產,一條生產線、一個操作技師能代替五六個工人。
這條生產線是碩泰幫助中山一家化妝品用具生產商設計的,該企業已做到全國前三名,希望能通過自動化改造確立其在全國的優勢地位。自動化的引入,一方面節省了該企業成本,使其利潤得到增長,另一方面將加速企業發展的步伐,放大其競爭優勢。
像化妝品毛刷自動生產線這類為客戶非標定制的自動化生產線,是碩泰的一個業務方向。碩泰成立14年來,主要為制造企業提供自動化升級改造的方案設計、金融服務、人才培養,主攻的方向是精密電子高速組裝檢測包裝、小家電組裝檢測包裝、小五金搬運組裝和金屬零件拋光打磨去毛刺等。
用機器代人來提高企業生產效率,讓客戶在18個月內收回設備成本,是碩泰進行自動化改造設計的重要目標。在產量要求變大的情況下,自動化組裝和人工組裝在效率方面的差距顯而易見。而另一方面,勞動強度大、生產環境較為危險的行業,也會更青睞用機器代人。
碩泰去年將總部從青島遷往中山,一方面有中山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山市制造業發達。但以中小企業居多,產業集中度高,機器代人的潛力巨大。而進行自動化改造以降低客戶生產成本,正是碩泰的優勢所在。
談到自動化改造,不少企業的第一反應是機器很貴,買了不好用怎么辦?在經濟下行的情況下,企業在固定資產的投資方面的確顧慮更多。但其實,自動化并不一定要付出幾十萬元,以小見大,幾萬元也可以實現局部自動化。比如花一萬元買一臺機器節省一個勞動力,人工成本方面就能省下3萬多元。
因此,我認為企業在進行自動化改造時切忌盲目自動化,應該采取階梯式柔性自動化方式,以符合工廠現狀的方式一點點來改造,但同時也要有全局的觀念,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局部到整體。
而在為企業尤其中小企業進行自動化改造時,碩泰提出兩個方向。首先是進行“非標設備的標準化”,在個性化產業中找共性,進行機器的標準化。
以中山為例,該市共有38個國家級專業鎮,著眼每個行業的自動化改造短期內是不可行的。但其實自動化就是仿生學,是模擬人的動作,我們觀察到,每個行業所要運用到機器人的環節幾乎集中于切、壓、鉚、插、搬運、翻轉、折彎。因此,基于這種共性工序進行自動化設計和改造,再根據不同行業進行微調,亦能降低企業的自動化成本。
另一個方向是進行“標準設備非標化”。例如螺絲機、點膠焊接等機器本身是標準化機器,在很多行業都適用,但又不一定完全吻合行業要求,碩泰就以低成本進行二次開發,來適應行業的個性化需求。
然而,引入自動化改造后,我發現有些企業其實并沒有為自動化改造做好準備。自動化設備、智能化生產線是需要經過培訓的產業工人或技師來操作,而一些企業并沒有適合的技師,只能讓以前流水線上的操作工來管理設備,這樣不僅無法發揮機器的最大效用,不適當的操作反而加快了機器的損壞和老化。因此,要真正做到自動化,必須人才先行。
針對人才的問題,碩泰下設的自動化培訓學校康思博也在致力于幫企業培訓合適的技師,預計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將為中山培養3000名技師。
今年1月,碩泰與中山市政府共同建設的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開幕,碩泰作為平臺運營商,將繼續為中山乃至珠西的企業提供智能制造一體化解決方案、人才培訓等服務,目前已經取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像這種由政府、企業共同聯手搭建的自動化公共服務平臺,在國內仍比較少見。碩泰也希望通過這一平臺,以中山的制造業為樣本,在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方面進行更有意義的嘗試,未來將這些共性的探索推廣到廣東乃至全國。
(作者系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廣東碩泰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