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標準化工作全面拉開序幕 5G已成半導體產業新曙光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門戶網2016-10-09 我要評論(0 )   

    日前,中國5G推進組近日透露,國產5G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實驗工作,5G無線和網絡關鍵技術主要性能測試已經完成,2018年將正式公布首個版本的5G標準。

    隨著移動設備市場的減速,物聯網、智能硬件沒有獲得預期的火爆,無人駕駛汽車的遙遙無期,工業領域的增長緩慢。在4G上吃到了甜頭的半導體廠商唯有將目光投向了或許在近期內能實現的小目標5G,也就是第五代移動通信,5G無疑是半導體廠商緊盯的一個市場。
     
    標準化工作全面拉開序幕 5G已成半導體產業新曙光
     
    日前,中國5G推進組近日透露,國產5G技術目前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實驗工作,5G無線和網絡關鍵技術主要性能測試已經完成,2018年將正式公布首個版本的5G標準。根據市場調研機構ReportsnReports的報告顯示,5G網絡到2025年會產生2500億美元的年營收,這也勢必會給目前正在給近來“苦苦掙扎”的半導體產生帶來一線新的曙光。
     
    下一站5G
     
    近期,在首屆5G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發展司司長聞庫表示,5G標準化工作已全面拉開序幕,研發與試驗工作也進入到攻堅階段。
     
    IDC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7月28日,三星、蘋果、華為、OPPO、vivo分別以22.4%、11.8%、9.4%、6.6%和4.8%。如果僅僅站在4G終端來看,似乎各大手機廠商分出了高下,但是,如果放在5G時代來看,競爭還未拉開序幕。按照5G技術標準化推進時間表測算,預計2017年會完成第二階段技術方案驗證,隨后將完成系統方案驗證,這意味著未來3-5年之內5G時代必將來臨。
     
    5G的到來,或許將比所有人的預想,都來得更早一些。預計自2020年開始商用的5G,它的顛覆將比過去任何一代的通信系統,都還要大得多。這是因為,5G是一個統一連接架構、統一設計的,面向未來創新的連接平臺,它將通過全新技術,融合了不同的頻譜類型和頻段、多樣化服務及部署。
     
    過去,移動網絡對同時連網的終端數量,都有較大的限制。而在物聯網環境下,同時會有更多的傳感器和智能設備連網,但這些設備的功能大多非常單一,連網的頻率和流量需求,也遠遠小于手機上網。
     
    而未來的5G網絡,將需要支持更多樣的場景,更廣泛的應用,更多的頻段和更先進的技術。比如,5G將同時使用更多的頻段,以全面滿足增強型移動寬帶、關鍵業務型服務和海量物聯網的需求。
     
    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
     
    雖然業界對5G抱有很大的期望,但是對于布置5G網絡,目前還面臨很多的挑戰。例如雖然OEM和芯片廠商都在開發相關的5G產品,但5G標準尚未確定,這是帶來的第一個挑戰。
     
    其次,行業內的人都知道,現在的LTE網絡的運行頻率區間是700MHZ到3.5GHZ,但在5G的時代,除了LTE會持續存在外,未授權的毫米波頻段(30GHZ到300GHZ之間)也會同時共存,以提高無線數據容量。這樣的就會給移動系統和基站系統的處理器、基帶和RF設備帶來了更多的新需求。于RF芯片供應商來說,5G會給他們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新需求,當中就包括了一種叫做毫米波相控陣天線的技術。
     
    這種已經應用在太空和軍事的毫米波設備逐漸遷移到了汽車雷達、60GHZWIFI和將要到來的5G身上。但這并不是簡單的遷移,設計和設計的運行方式甚至毫米波會給廠商帶來新的挑戰。
     
    不但這種芯片的設計會變得很困難,甚至在測試方面也給廠商帶來了新的挑戰。
     
    由于這些毫米波的波長都是介乎1到10毫米之間,而廠商為了提高頻譜的利用率,從物理層上探索MIMO、干擾協調等技術方法,這就會帶來很高的路徑損耗,有些頻段甚至在水蒸氣中也會面臨傳輸損耗的挑戰。另外在密集的城市環境信道測量中會發現,那些融合了方向可控制天線波束和網絡拓撲蜂窩系統需要更高的鏈路預算。以上種種都會給測試廠商帶來強大的挑戰。

    轉載請注明出處。

    半導體5G網絡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