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美軍“全球鷹”無人機
近日,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布了新型反導武器的最新研發進展,再次引發各方對美國反導新技術的關注。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把反導系統作為戰略制衡、軍事威懾和保持競爭優勢的重要砝碼。近年來,在加緊全球部署的同時,美國一直在致力于加大反導新技術的研發力度,力求以技術突破提升反導作戰能力。
首先,研發“多目標殺傷器”,提高攔截的可靠性。為應對多彈頭分導導彈的威脅,美國啟動了“多目標殺傷器”研發項目,并于去年11月完成了第一階段項目評估。這種“多目標殺傷器”采取的攔截模式是“以多攔多”,即用多個獨立殺傷器攔截多彈頭或誘餌,實現多彈頭導彈攔截效能的提升。根據設計要求,其能夠在空中釋放6個獨立的殺傷器,每個殺傷器都裝備獨立的先進傳感器以及機動、高度控制和通信系統,從而可以自主攻擊一枚來襲導彈上的各個威脅目標。該系統的特點和優勢是,大幅度提升反導效率,有效降低攔截成本;對目標分辨能力強,能夠高效辨別誘餌;單個殺傷器能自動協調攻擊,實施智能化攔截等。
第二,研發“無人機機載激光器”,挖掘激光反導潛在優勢。激光武器具有精確可控、效費比高和抗電磁干擾等特性,在反導作戰中可發揮獨特作用。美國正在實施的“無人機激光反導”研究項目,旨在將高效緊湊的激光武器集成到無人機上,配置跟蹤瞄準系統和光束控制與發射系統,利用激光作為能量直接毀傷敵方導彈目標。無人機的飛行高度可達2萬米,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大氣環境和云層對激光武器運用的不利影響。雖然用于反導的激光武器還在試驗階段,離實戰運用還很遙遠,但代表著未來反導技術發展的一個方向。
第三,開發“發射前打擊”技術,提出“主動抑制發射”概念。美國目前的導彈防御體系都是在敵方導彈發射后進行攔截。隨著導彈威脅的增加,這種導彈防御方式投入與成效不相稱的問題越來越突出。近年來,美國開始研究開發“發射前打擊”的軟殺傷攻擊技術,提出“主動抑制發射”的反導作戰概念。主要是利用網絡戰和電子戰等方式,通過入侵敵方導彈的指揮控制系統,對其進行干擾或向其發送錯誤指令,以阻止導彈發射。另外,美國還在研究利用電磁脈沖武器對敵方導彈進行發射前的打擊,使其電子裝備和武器系統失效。這一反導策略一旦展開,將會深刻改變美國導彈防御的戰略內涵。
除此之外,美國還致力于集成新技術,對現役反導系統進行升級。具體包括:加緊研發和測試“標準-3”IIA型攔截彈,并對“標準-3”IB型攔截彈進行升級改造;積極升級現役反導預警雷達,探索陸基、海基、天基新型傳感器技術;等等。雖然美國在具體的反導系統新技術研發上仍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但其體現出的反導技術發展趨勢和取得的進展,仍值得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