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電子加工新聞

    自由空間激光通信與大氣傳輸會議報道

    星之球科技 來源:上海光機所2016-11-28 我要評論(0 )   

    2016年2月15-18日,在美國加州圣何塞西由美國國際光電學工程協會(SPIE)主辦的美國西部光電展Photonics West上,有關Free-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Atmospheric Pr...

           2016年2月15-18日,在美國加州圣何塞西由美國國際光電學工程協會(SPIE)主辦的美國西部光電展Photonics West上,有關Free-Space Laser Communication and Atmospheric Propagation的技術討論,目前已經由SPIE整理成第9739卷會議論文集,本報摘編部分會議論摘要:

      1、美國Planet Labs公司的R. W. Kingsbury等人發表題為《一臺立方星(CubeSat)激光發射器的實現和驗證》文章。
      本文給出了一臺CubeSat微型衛星規模的激光發射器的實現和驗證結果。其主振蕩功率放大器(MOPA)的設計為:使用直接調制的激光二極管和市售光纖放大器來產生一個波長為1550nm,平均功率為200mW的光信號。原型機設計產生高保真M進制脈沖位置調制(PPM)波形(M =8-128),目標數據速率大于10兆比特/秒,同時滿足8W功率分配的限制。作者還提出一種雪崩光電二極管(APD)接收器的實現方案,其測量的發射到接收器性能在理論值的3dB范圍內。通過環回,此緊湊的接收機設計可以提供內建自測試和校準功能,并支持此接收機設計的增量在軌測試。
     
      2、法國國家航空航天研究中心的N. Védrenne等人發表題為《高數據速率衛星對地激光鏈路的自適應光學系統》文章。
      為匹配高海拔平臺和地面之間對高數據傳輸率日益增加的需求,作者對自由空間光學鏈路進行了研究。部分不斷增長的興趣來源于充分利用技術成熟的光纖部件的可能性,即需要將接收到的波注入到單模光纖中。為了減小地面終端的注入損耗,對使用自適應光學(AO)進行了研究。此自適應光學系統必須在各種各樣的湍流條件下工作:如白天和夜間,在可能非常低的海拔(對于LEO衛星),光學地面站的局限性(對大氣湍流可能是不利的)。天文學中優化的量是平均斯特列爾比,自由空間通信與之相反,必須考慮注入損耗的統計和時間特征。在這里還通過對GEO(靜止地球軌道)和LEO(低地球軌道)對地鏈路進行數值模擬,來探討了部分修正的結果。
     
      3、美國Facebook公司的Amnon G. Talmor等人發表題為《用于平流層空-空和空-地激光通信的雙軸萬向支架》文章。
      針對高空平臺(HAPS)與地面,和這種高空平臺之間的空-空通信的雙向鏈路,設計了半球形+ 30°觀測場和低風阻低質量的雙軸萬向支架,并制造了樣機。萬向支架包括方位角軸上的兩個伺服控制的非正交俯仰,和用于觀測場微調的內快速轉向反射鏡。設計包括俯仰級的7.5厘米直徑孔徑的折射望遠鏡,用輸出鏡在雙平面鏡之間折疊形成雙鏡微型折軸路徑固定在方位角級。在換了多種萬向支架的配置后,才最終敲定了這個符合要求的方案。所選擇的設計利用碳纖維和鎂復合結構,通過定制的伺服電機來驅動,并通過光學編碼器換流。方位角級由滑環電連接到所述固定底座,而俯仰級由被動光學元件制成。兩軸是用定制的鋼基陶瓷材料的角接觸雙軸承來對齊的,并通過配備了軟硬結合板結構的嵌入式電子控制。有限元分析(FEA)表明,該設計在+60℃至-80℃的溫度范圍內是機械堅固的,并且自然頻率的第一模式在400赫茲以上。所述萬向支架樣機的總質量為3.5千克,包括內光具座,其中包含快速轉向鏡(FSMs)和跟蹤傳感器。下一個版本的這種萬向支架,在樣機階段的重量將低于3.0千克。
     
      4、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林肯實驗室的Andrew S Fletcher等人發表題為《窄波束水下激光通信的傳播模擬結果》文章。
      由于海底傳播物理不同于空氣,通過海水的通信鏈路是有挑戰性的。盡管海底介質充滿挑戰性,藍綠波長的海底光通信仍可以實現高數據速率(兆比特到吉比特每秒級鏈路)。海水的吸收和散射會衰減光信號,通過密集多徑散射會使波形發生畸變。指數傳播損耗和由于多徑導致的時域擴散會限制可實現的鏈路距離和數據速率。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了對海底散射和吸收通道的蒙特卡洛模擬。作者在各種激光通信情景下模擬了通過清晰、渾濁的水環境后光子信號衰減水平、空間光子分布、到達統計的時間,以及到達統計的角度。模擬結果可用于海底光通信系統的設計選擇,特別是說明了窄波束的激光相對于寬光束方法(例如LED光源)的優勢。模擬的瞳平面和焦平面光子到達分布使得波束跟蹤技術成為可能,波束跟蹤技術即使在高散射港區水域可用于解決對準的問題。使用準直光束的激光通信能最大化傳輸通過散射介質的光子數,可以用空間和時間濾波器來減少波形畸變和背景干擾。
     
      5、美國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Guangning Yang等人發表題為《創新的自由空間光通信和導航系統,有高數據率通信、精密測距、距離變化率測量和準確的宇宙飛船瞄準功能》文章。
      作者報告一個創新的自由空間光通信和導航系統,它能提供高數據率通信,包括宇宙飛船距離的精確測量、距離變化率和精確的宇宙飛船瞄準。建立了一個完整的試驗板系統,包括空間和地面終端。有622 MBPS的數據傳輸鏈路,可進行雙向測距。積分時間為1秒時,實現了23μm的測距和23μm/ s的距離變化率精度。這些測距性能對通信錯誤率不敏感。如此高的測距和距離變化率精度是用雙混頻時差測量裝置來進行發射和接收時鐘的相對相位測量來實現的。
     
      6、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的Anatoly Efimov等人發表題為《部分相干光束通過實驗室湍流的吉比特每秒的調制和傳輸》文章。
      用偽隨機位序列的數據流以1 Gbps調制部分相干光束(PCB),并使其傳播通過實驗室湍流。將測量得到的眼圖和傳播通過相同湍流的完全相干光束產生的眼圖進行比較。和單獨測量的一樣,部分相干光束的閃爍降低了,果然導致比完全相干光束更高質量的眼圖。實驗數據和數值模擬保持一致。這項工作表明部分相干光束用于通過湍流大氣的Gbps數據速率自由空間光通信的可行性和簡單性。
     
      7、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的Abhijit Biswas等人發表題為《深空激光通信》文章。
      從近地距離延伸到月球范圍的激光通信鏈路演示已經非常成功,充分展示了激光用于通信可實現信道容量的增加。在將激光通信和它的好處拓展到整個太陽系內外的下一個障礙是證明深空激光通信鏈路。本文將討論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為了在未來十年內實現約3 AU(地球-太陽的平均距離)范圍遠的深空鏈路演示而提出的理念和技術發展。
     
      8、波蘭TopGaN有限公司的S. P. Najda等人發表題為《用于自由空間和塑料光纖電信應用的AlGaInP激光二極管技術》文章。
      用AlGaInN材料制造的氮化鎵激光二極管是一種用于產生從紫外到可見激光源的新興技術,是推動新的系統應用,如自由空間(水下&機載鏈路)和塑料光纖通信的潛在關鍵因素。作者使用直接調制的GaN激光二極管以高頻率(高達2.5 Gbit / s)測量可見光(自由空間和水下)和在塑料光纖(POF)中的通信。
     
      9、美國Fibertek公司的Shantanu Gupta等人發表題為《用于深空激光通信的波長1.5微米、高功率(6W)、脈沖位置調制(PPM)的光纖激光發射器的開發,測試和初次空間認證》文章。
      作者報道用于深空激光通信鏈路的波長1.5微米、高功率(6W)、高電光效率(15%)、脈沖位置調制(PPM)的保偏光纖激光發射器子系統的開發、測試和初次空間認證。可編程高階PPM調制直到PPM-128格式,離散脈沖時隙范圍從0.5-8納秒,滿足到火星、小行星和其他深空中繼鏈路的深空激光通信的各種鏈路要求,也遵循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激光通信的路線圖。作者從熱真空測試,振動測試,輻射測試和整體可靠性評估等方面給出了初次空間認證的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通信大氣傳輸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