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移植是治愈所有器官衰竭患者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我國目前在該領域主要面臨兩方面的困境。一是移植器官與本體的排斥反應還未完全解決,二是可供移植的器官十分稀缺。據統計,我國每年需要接受供體移植的患者超過10000個,然而儲備量只有不到3000個。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大眾的器官捐獻意識較低,平均每百萬人口中只有0.03個,而像美國、意大利等西方國家普遍達到了20個以上,其中西班牙更是超過了 30 個。當然,提高大眾意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科學家們也在嘗試利用新方法獲取供體器官。
3D生物打印技術是3D打印技術的延伸,主要利用生物材料或細胞單元制造新的組織器官,近年來發展迅速,其目的同樣是解決移植器官短缺的問題。近日,我國在該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實現了將依托干細胞生物墨汁技術構建的3D生物打印血管植入恒河猴體內,完成血管再生。
該項目由生物技術公司藍光英諾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再生醫學研究中心、四川省生物增材制造產業技術研究院聯合執行,藍光英諾首席科學家康裕建表示,此項成果屬于全球首創,對于細胞技術的臨床應用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在本次實驗中,康裕建團隊利用從恒河猴身體中取出的約5克脂肪,提取出脂肪間充質干細胞,制成用于 3D 生物打印所需的“墨汁”,再用3D生物打印機制成血管,然后將其與恒河猴體內的一段月 2 厘米的腹主動脈進行置換。經過一個月的觀察,打印血管已與恒河猴自身腹主動脈融為一體。據悉,該實驗自今年 5 月正式啟動,截止至 12 月 1 日,實驗團隊已經對30只恒河猴進行了體內血管移植的實驗,目前存活率為 100%。
在此之前,人工血管移植是常見的移植方式,但其內皮再生問題容易造成血管堵塞,每隔數年就需要進行一次更換,且患者還需要終身服用抗凝劑。相比之下,基于3D打印生物技術制成的血管組織由于其材料取自實驗猴自體的脂肪間充質干細胞,能夠確保打印血管與本體良好的兼容性,同時也能實現終身不更換使用。此外,康裕建表示,且術后只需5天,就可以擺脫后續的藥物治療。
接下來,藍光英諾已發布公告,將針對公司3D生物打印血管技術向有關機構申請臨床試驗資格。根據田納西州大學健康科學中心主任托馬森教授預計,雖然國外已在進行類似的研究,但現階段來看,藍光英諾依舊處于領先地位,如果能夠通過臨床試驗,那么該技術有望在今后 5-10 年內大規模投入使用。
打印血管將會為心血管疾病患者帶來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因為打印材料取自自體細胞,一般不會產生排異反應,治療成本也會得到進一步降低。除此之外,該項目也為3D生物打印技術提供了更廣泛的應用領域,例如人類的其他器官。藍光英諾表示,目前公司在致力于盡快實現打印血管的臨床試驗之余,也在嘗試打印其他類似的管腔材料,如膽管、輸尿管、輸卵管、食管,隨后計劃進一步拓展到對肝臟、心臟等器官打印技術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