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下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在北京簽署合作框架協議。省委書記胡春華出席簽約儀式并見證簽約,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分別代表工信部、廣東省政府簽約并致辭。根據協議,部省雙方將共同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推進互聯網創業創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夯實融合發展新基礎,創造融合發展新動能,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將廣東省打造成全國智能制造示范區、互聯網創業創新高地、軍民融合示范區,重點支持以廣州市為依托創建國家互聯網創業創新示范區,為全國促進智能制造、互聯網創業創新提供試點經驗和示范引領。(4月26日南方網)
在廣交會上,機器人光纖激光焊接機引起了采購商的關注。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制造業強則實體經濟強。當前,世界新一輪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主流。生產智能化和生活智慧化創造發展新需求,發達國家圍繞智能制造展開新一輪競爭,重構生產模式變革和組織方式,重塑全球經濟發展新格局。在此大背景下,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既是順應時代發展大勢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發展進入新常態下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必然選擇。
作為中國制造大省和全球重要制造基地的廣東,制造業同樣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的主戰場。應該說,經過近年來調整存量與做優增量并舉、騰籠換鳥與鳳凰涅槃并進的努力,廣東制造業實力強勁。但同時也應該看到,廣東制造業在創新能力、產品質量和品牌、產業結構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較大差距,關鍵技術、核心部件對外依存度高,缺乏核心競爭力。不言而喻,在勞動力成本上漲、土地和環境約束日益加劇的情況下,由“制造”轉向“智造”迫在眉睫。
與時俱進,順勢而為,廣東在行動。抓住全球新一輪制造業變革和我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機遇,廣東以國際智能制造先進水平為標桿,出臺《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智能制造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零部件研發,全面提升智能制造創新能力,推進制造過程智能化升級改造,實現“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轉變,產業結構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趨勢日趨明顯,質量效益持續向好。
當前,廣東正處在奮力決勝全面小康、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刻。特別是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了“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重要批示,由此也對廣東推進智能制造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根據《發展規劃》,廣東未來10年將完成智能制造六大主要任務,到2020年智能裝備產業增加值達4000億元,到2025年涌現一批掌握核心關鍵技術、擁有自主品牌、開展高層次分工的國際化企業。顯然,此次部省雙方共同推進智能制造發展,推進互聯網創業創新,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夯實融合發展新基礎,創造融合發展新動能,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無疑將為廣東建成全國智能制造發展示范引領區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能制造產業集聚區增添強引擎,注入正能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協議內容,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推動部省合作取得實效,引導和調動社會資源支持合作協議落地,支持廣東承擔更多的國家級重點項目、試點示范工程、重點實驗室、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引導大型企業在廣東省落戶發展,支持和引導國家級科研單位與廣東省共建研發中心,開展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為將廣東打造成為制造強省、網絡強省提供有力支撐。可以想見,伴隨著部省聯手合作的深入進行,不僅將為全國促進智能制造、互聯網創業創新提供先進經驗和示范引領,更將對廣東深化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起到重要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