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工業制造
從國產航母成功下水看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趨勢
挖貝網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2017-05-01
我要評論(0 )
首艘國產航母的下水儀式終究沒有在4月23日的海軍節成行,而是選擇了4月26日這將不再普通的一天。下水時間的選擇隱藏著怎樣的奧
首艘國產航母的下水儀式終究沒有在4月23日的“海軍節”成行,而是選擇了4月26日這將不再普通的一天。下水時間的選擇隱藏著怎樣的奧秘?又將為我國國產機器人的發展帶來哪些啟示?講究發展規律和務實精神無疑是其中核心
航母的建造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從引進到國產,從摸索到創造,首艘國產航母的成功下水為我國眾多制造產業起到了引領與示范作用。目前,機器人產業正處在發展的風口,是全球競爭的焦點,國內機器人企業更應吸取首艘國產航母的發展經驗來謀劃未來。
眼下,正如航母受到萬眾期待,機器人概念也是無比火熱,話題性十足,不少企業都聚焦在這一“風口”,涌入機器人制造大軍。
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消費國,連續3年穩居世界工業機器人市場頭把交椅;與此同時,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也呈現出爆發式增長的趨勢,2016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產量已達7.24萬臺,而這一數據在2013年僅為9000臺!但實際情況卻是我國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僅占約30%,且主要處于行業低端,高端機器人嚴重依賴進口。
去年,三部委印發《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稱,機器人既是先進制造業的關鍵支撐裝備,也是改善人類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點。無論是在制造環境下應用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在非制造環境下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其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機器人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將和《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一起,構成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藍圖。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到15萬臺,保有量達到80萬臺;到2025年,工業機器人年銷量將達26萬臺,保有量達180萬臺。到“十三五”末,我國機器人產業集群產值有望突破千億元。
中國制造2025離不開大規模的機器人產業化,工業機器人既提高生產效率又提高產品質量,早在十幾年前中國已經踏上了制造業轉型升級之路。近幾年隨著人力成本逐漸提高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發展,讓機器人在工業生產應用迎來升級階段,機器人產業推動整個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但是在這關鍵時期,核心技術的缺失,匠心精神的缺乏,讓國產機器人陷入了低端化價格競爭的怪圈,品質優異的中高端產品尚未形成品牌效應,縱然概念熱炒不斷,國內市場仍然被國外機器人產品所把持。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講求其規律性,面對機器人等國內制造產業的現狀,國產航母的下水時間選擇無疑給廣大企業上了生動一課。
早在國防部發言人確認國產航母即將下水之前,無數軍迷、網民就已經開始猜測國產航母的具體下水日期,大家普遍認為,4月23日“海軍節”無疑是一個最合適的日子。首艘國產航母既是“長子”,又是“國之重器”,理應選擇一個重大的節日舉行下水儀式。就連許多專家也贊同這一看法。
然而首艘國產航母卻選擇了在4月26日這一“平凡的日子”舉行下水儀式,這是為何呢?原來,航母等大型艦艇吃水很深,只有在漲潮的時候,水位上升,水深足夠,才能保障航母下水的安全性。而4月的大潮,并不在意23日,而是在26日起的數天內。因此,首艘國產航母選擇了以務實的態度來選擇下水時間。
在國產航母001A下水的同一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新聞發布會,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鄭立新在會上介紹2017年第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時表示,“一季度,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保持較快增長,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了55.1%,20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去年同期。”
機器人等熱門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難免出現浮躁急切、跟隨性發展的情況,而這對于產業的健康發展是不利的。國產機器人面臨著巨大的國內外競爭壓力,更需注重務實精神,講究產業發展規律,踏踏實實從品質做起、從服務做起,逐漸把握核心技術,增強綜合競爭力,這樣才能最終贏得市場的認可。
國家在支持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看到了產業目前浮躁、無序的發展現狀,并對此逐步予以引導。近來,為促進我國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工信部等部委陸續出臺一系列后續產業發展促進措施。根據工信部工作部署,相關產業促進政策將著手解決兩大關鍵問題:一是推進機器人產業邁向中高端發展,二是規范市場秩序,防止機器人產業無序發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0 條相關評論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