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企業增長前景放緩,通過并購獲得創新專長和在研產品,資金充沛且融資門檻低是大多數企業進行并購的主要原因。
除并購外,市場上出現多種新興合作形式:
第一類為醫療技術與數據及高科技公司的合作。例如 Dexcom 與 Google 合作,采用一個與云平臺連接的、創可貼大小的傳感器,借助實時信息控制糖尿病。
第二類為醫療技術與消費品公司合作。例如美敦力與三星合作,通過遠程瀏覽數據,將可穿戴裝置并入糖尿病管理系統中。
第三類是醫療技術公司與支付方合作,例如飛利浦和NHS合作,評估哪些患者群體最適合通過遠程醫療接受治療或綜合護理。
展望未來,通過并購取得在研產品和跨行業并購有望成為未來并購交易的生力軍。醫療科技公司會通過收購在研產品及研發能力,緩解并扭轉未來增速放緩的局面。新的合作形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行業界限,也會推動并購勢頭。
準備并購交易時需要考慮七大要點:
一是制定并購戰略,確定適合自身公司的并購方式。
二是建立專業化的并購流程,提前為并購工作做好準備,不要錯過潛在目標,并為實際采取行動做好準備。
三是不斷篩選目標對象,引入持續的目標篩選流程。
四是拓寬目標搜尋范圍,例如通過企業風投平臺創建的初創公司。
五是積極主動,敢做敢為,解放思路。
六是向外看,尋找新的競標盟友,考慮啟用新的合作模式,共同打破傳統醫療科技的行業界限。
七是先發制人,捍衛現有市場地位,例如開展促進協同力的并購交易。
中國醫療技術行業并購投資具有三大特點:
首先,高值耗材與體外診斷子行業為國內并購投資焦點。2013-2015 年間,高值耗材并購交易數量占整個行業的 30-40% 左右。前五大交易中有三個均屬于高值耗材子行業。體外診斷子行業在最近兩年內占據并購數量第二的地位,其中很多收購來自私募投資,尤其聚焦于化學發光、及時診斷等高增長領域。
其次,PE/VC 和跨界收購增多,跨界收購逐漸升溫。過去三年里,PE/VC 占據了醫療技術行業并購投資交易數量的 30%~40% 。在排名前 15 大醫療科技交易中,有 5 個來自于制藥企業或其他行業的跨界收購,以實現公司戰略轉型,進入增長更好的醫療技術行業。
第三,中國醫療技術標的相比歐美市場估值較高。過去 3 年中國醫療技術并購市場的市銷率中值在 4.6 倍左右,而歐美市場約2.3倍。中國市盈率中值在20倍左右,而歐美市場僅在13.6倍左右。中國并購市場高估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企業未來增長潛力以及較強的盈利前景。
總結幾類不同類型的并購,應對策略各有不同:
外資企業入境并購應盡可能利用更多的渠道以獲取信息,并購考量中企業成長潛力與戰略適合度比企業規模并重要;進行全面的盡職調查,有效衡量并購風險;耐心面對整合挑戰,分開運營可能比強制整合效果更好。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需要厘清并購戰略,根據公司愿景、戰略和行業趨勢,梳理海外并購目標和領域;有效執行盡職調查、談判和批準流程,盡早規劃并購后整合,并有效執行;培養企業內部國際并購的能力,包括培養人才、建立專業流程和機制、為并購后管理做好充分準備。
本土并購應明確交易目的,可以考慮到海外搜尋標的,并且需要提升交易專業度。
PE/VC可以考慮建立醫療相關能力,這樣公司所有者將更愿意出售;擴大標的搜索范圍,考慮小型細分市場和以中國為主要市場的海外公司;提供強有力的投后管理,幫助標的公司提升管理水平或沿價值鏈拓展,迅速將企業做大做強,創造更大的價值。
從PE/VC視角看醫療技術行業投資:
最近幾年,醫療技術行業投資有了不少變化。以前,投資人喜歡投資的企業是 pre-IPO 的企業——已經有了不錯的銷售額和利潤,在快速發展當中( 例如每年 30% 以上的增長 ),投資以后兩三年左右即可上市,獲得豐厚的資本回報。 最近幾年,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原因:
第一是市場天花板較低。從各細分行業來說,醫療設備除外,醫療耗材龍頭公司單品一般不超過10億人民幣左右的銷售,兩三個億左右的利潤。所以非平臺型公司的成長收到一定限制。第二對于細分行業好的目標公司,早就有投資人進行投資。更何況得到PE和VC支持并且發展良好的醫療器械往往不需要再融下一輪,可以憑借自身的利潤或者是同一批投資人的支持一直發展到上市。第三是市場上熱錢特別多。很多投資進入到醫療行業,這也造成了行業估值特別高,也造成了pre-IPO盈利的空間大大壓縮。
針對這種情況,除了繼續尋找快速增長的目標企業之外,可以做兩件事:
一方面把投資往前移,一方面把投資向后移。往前移就是投資一些還沒有利潤、甚至是沒有收入的早期的、還在臨床階段的公司,尤其可以考慮具有國際領先水平,而不僅僅是中國領先水平的新興領域的公司。第二個戰略是往后移,爭取和醫療器械領域的龍頭企業作為戰略合作伙伴,例如魚躍醫療、威高醫療, 邁瑞醫療等,一起積極探索國內和海外的并購機會。
舉例來說,魚躍對萬東的收購, 不僅獲得了產品,技術, 還得到了萬東作為 A 股上市公司的這樣一個非常好的融資和收購平臺。可見中國的企業家對中國市場和產品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再和投資人對資本市場的理解和行業分析相結合,會為并購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
同樣,華大基因對美國 CG 公司的海外收購從戰略的角度來看,幫助華大拿到了中國第一張 NIPT 注冊證,得以進入這個發展速度非常快、而且規模巨大的領域。所以回顧一項并購,既要從財務、業務角度去分析,也要從戰略價值的角度去分析。
另外,紅杉最近和美敦力一起在中國成立了早期投資基金。相對于大部分跨國企業更有興趣的控股性投資,基金采取了參股型投資的方式,將美敦力對產品的理解和紅杉對國內投資經驗結合起來,也是一種創新的嘗試。
從這三個例子可以看出,中國的醫療技術并購投資正進入了非常多元化的階段。傳統意義上看到的并購投資機會仍然存在,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創新的、非傳統意義上的并購投資機會。在這個過程當中,財務投資人也好,戰略投資人也好,可以有很多合作和交流的機會,也可以產生很多火花,產生對行業和公司更深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