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實上,生物打印研究領域非常廣泛,目前在全球已經應用在以下領域:
皮膚
威克森林大學再生醫學研究院的研究員們正在研究一種用生物打印技術制造皮膚薄層的方法。制皮之前需要取自傷者身上一塊不大于郵票的皮膚組織,分析這塊皮膚的層數分布后,這塊組織被放置在經過消毒的噴墨盒中,研究員進行編程輸入打印機中,打印機將會按照程序,參照供體的細胞,利用一種膠體和特殊材料制作出與舊皮膚組織結構相同的新皮膚組織。


骨組織
該校的3D打印骨頭開發團隊同意在一只狗身上嘗試該技術。一種骨碎片、BMP-2、聚(丙烯酸乙酯)/PEA(充當粘合劑)和狗的骨髓混合物被植入到腿部的裂縫中。七周后,骨頭重新生長出來,這只狗完全康復,并恢復了正常生活。

血管
近日,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個工藝,用一臺生物打印機來在已經拔出的牙齒中打印血管,這預計將對根管治療產生積極影響。



器官
3D生物打印技術可讓科研人員另辟途徑地制造人體替換器官,雖然將其應用于醫療服務領域還需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科學家相信隨著3D生物打印技術以及再生醫學的發展進步,將最終實現人體器官的個性化定制。

迄今為止在實驗室培育出來的器官只是含有相當簡單的結構。肝臟、心臟和腎臟等固體內臟的制造過程更加復雜。但耶魯大學一所實驗室已用細胞替換技術制造出老鼠肺。它們可在這些嚙齒動物體內運作一段時間。
隨著研究人員更多的利用生物打印技術去解決組織工程問題,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難題都將成為過去。
藥物控釋
倫敦大學制藥學院發表了一篇《3D打印藥片的幾何形狀對于藥物釋放的影響(Effect of Geometry on Drug Release From 3D Printed Tablets)》的論文,詳細說明了利用3D打印技術制造一般難以制造的異形藥片的方法。

未來藥劑設計和制造很可能會從限定劑量的片劑(膠囊或)的大批量生產,轉變為針對單個病人限定劑量的即時制造。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制藥行業需要評估和接受新的制造技術,其中一項具有潛在應用可能的技術就是3D打印。
幾何形狀確實在決定藥物釋放曲線中起著主要作用。當在3D打印的藥片表面積保持恒定時,藥物釋放速度最快的是金字塔形的藥片,然后是圓環體、立方體、球體,最后才是圓柱體。這個排序與片劑表面積/體積比率直接相關,因為圓柱體的這一比值最低,而金字塔狀的則最高。片劑的藥物釋放動力學顯示其對表面積并非依賴關系,而是跟表面積與體積的比率直接相關,換言之幾何形狀對藥物釋放曲線存在影響,而大量形狀類似的片劑表現出來的溶解曲線幾乎沒有差別。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