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遷移是制造業通過轉移而促使新興制造業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現象,其產生原因包括科技創新、生產力變化等多種。
在此之前,制造業已經經歷了四次制造業遷移:
第一次遷移是20世紀初,英國自認為“產能過剩”,將大量產能遷移到美國。
第二次遷移是20世紀50年代年代,美國將鋼鐵、紡織等傳統產業向日本、德國這些戰敗國轉移。
第三次遷移是20世紀60至70年代,日本、德國向亞洲“四小龍”和部分拉美國家轉移輕工、紡織等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
第四次遷移是20世紀80年代年代初,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和亞洲“四小龍”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把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技術高消耗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第一次制造業遷移促使了美國的發展,福特的T型車和凱迪拉克的電子啟動裝置可以視為人類汽車時代的開啟,華納兄弟的《爵士樂歌手》則是有聲電影繁榮的象征,而不銹鋼和人造樹膠改變了全世界,電話和電氣化更是開始了第二次工業革命。與制造業遷移后實行流水線的美國相比,小作坊模式為主的英國卻開始衰落,慢慢遠不如美國。
第二次制造業遷移是因為二戰結束后,美國實行復興歐洲、日本的計劃,將鋼鐵、紡織輕工等制造業遷移,而德日兩國并沒有完全接納美國的低端制造業遷移,而是自主研發汽車、機械、電子等高價值出口產業,并以高效完備的國家工業協作體系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正因為德日兩國接納美國制造業遷移的同時,不忘發展高技術含量的制造業,從而使得這兩國能夠很快從戰敗后的廢墟中崛起,成為世界級的制造業強國。
第三次遷移中,中國臺灣和韓國是重要對象,中國臺灣以代工著稱,而韓國擅長產業鏈整合。而這輪制造業遷移中,創新也蘊含其中,比如臺灣的半導體制造水平是世界級的,鴻海精密(大陸叫富士康)組裝了幾乎所有的蘋果iPhone、iPad,臺積電、聯發科則是芯片制造領域的世界級巨頭。
第四輪遷移中,中國是重心,嚴格來說,中國大陸真正開始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是在2000年之后。我們也要看到,除了廣為人知的“世界工廠”外,我們還有BAT(百度、騰訊、阿里巴巴)以及硬件制造相關的海爾、聯想、華為、中興、小米等廠家品牌,中國制造業已經形成了自給自足、能為海外品牌代工也能推出自有產品的龐大體系。
從前面四次制造業遷移可以看出,每次遷移背后有科技創新、生產力變化等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原制造地成本上升,“迫不得已”需要把相對低端的制造業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地區,而中國,也在多年的發展中,慢慢喪失了“低廉”的意義,如2006年以來的這10年間,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了近5倍,這并不表示成本競爭力的必然削弱,如果自動化程度和組織效率提升更大的話。
但與前面四次制造業遷移不同,中國本身地大物博,不需要將制造業遷移,但日益增加的成本將有可能不得不遷移。
第五次制造業遷移會發生嗎?
這取決于智能制造,如果中國能夠利用機器人、3D打印和工業互聯網等實現高效可靠的智能制造,則可以避免第五次制造業遷移的。
所以,面對可能產生的第五次制造業遷移,利用好智能制造是中國唯一的出路,而同樣可以本地智造的歐美競爭、智造主要技術依賴進口、中國智造短缺是我們面對的三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