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PLCopen主席嚴義老師進行了產學合作的交流,經過他大量的大學機電、自動化專業的調研發現現在的大學極其缺乏在運動控制領域的教學課程設置,包括教材,當然了,可以想象,對應的師資力量是極其匱乏的。
這很令人震驚,因為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我們卻發現這個智能制造如此空洞,沒有人才培養的支撐,如何進行制造業的升級與發展?
智能與運動控制的關系
我們定義智能制造,就是能夠響應變化的客戶需求、工藝的變化,其本質在于實現個性化的生產需求,而其它的技術都是服務于制造的質量、成本與交付能力的。
運動控制是一個核心,伺服電機與驅動除了提高精度和速度來保障加工精度與生產效率,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扮演“柔性”能力,例如:裁切尺寸的變化,通過對裁切長度、色標的設定,伺服系統可以形成智能的電子凸輪曲線來進行裁切。因此,柔性與運動控制緊密相關。
而PLCopen Part IV是針對協同運動控制,是將定位同步控制、CNC和機器人進行集成的,這與傳統分開獨立的控制不同,它是響應智能集成時代的產線需求而開發的軟件標準,PLCopen基于狀態的運動控制設計理念使得學生、工程師可以基于通識的編程思想,能夠適應于不同家控制系統的應用開發。
但是,如此重要的課程卻缺乏相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據嚴老師在圖書館里查詢,很少有相關的資料。
我們與智能制造有多遠?
這會造成以下幾個問題:
——欠缺智能裝備設計能力的工程師,我們的裝備都是基于低水平的邏輯控制,而高端的復雜工藝裝備還是需要進口的。
——智能分析無法執行:如果你以為AI做了生產優化和分析就可以讓生產效率提升的話,那真的對生產現場的實際缺乏了解,運動控制系統作為執行機構,其自身有其特性,沒有好的軟件設計,曲線不夠光滑,就可能對機械造成大的沖擊和磨損,包括能耗也會比較高。
——缺乏操作機器的人員:美國的NNMI-現在叫MgfUSA,他們三大戰略主線包括了勞動力的培養,而且在每個創新中心都有勞動部門的人員參與,也開設了很多課程,以及與大學,甚至K-12級的學生展開大量的互動活動,以為美國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作為其制造業發展的支撐。
為什么不重視教育?
正如李克強總理在履新的記者招待會上所說的“驅動利益比驅動靈魂都難”—只有利益才能驅動技術,也只有利益才能驅動我們的智能制造推動進程,教育是見效最慢的,因為培養一代勞動力那需要10年、20年、30年,“百年樹人”誠所謂也,沒有人會干這種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事情。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Internet+這些概念新鮮又美妙,扛著大旗拿項目,國家的專項資金就嘩嘩的批下來,動輒千萬,或以億計,造出一個詞,對其進行美其名曰的包裝,然后或上市講故事,這事大家愿意干,不亦樂乎。
至于具體的原因,那都是和尚頭上的虱子,誰都知道,也就不多說了,總歸是誰也沒興趣干那些不能立馬見效的事情。
大學教材產品說明書化
你要說現在大學都用什么教材,我只能跟你說現在的大學教材一般都是某些公司的產品說明書,當然,這不是說對此進行貶低的意思,從企業推廣的角度來說,這原本無可厚非,如果作為實驗指導,那倒也是理所當然,關鍵是有些課程已經產品說明書化了。
我記得在重慶那次PLCopen的大學交流會上,有些老師就跟我說因為這些品牌好找工作,我就跟他說“你不知道你正在毀了他們的人生嗎?”—PLCopen是通識教育,一個學生掌握了思想就可以去更好的適應各種變化的應用,而掌握了具體的產品的“術”將使得他們淪為操作工級,如果這個是針對職業教育,那也就算了,可是對于大學本科教育,讓學生學會細枝末節的術則是在毀了他們的創新力,我就跟這位老師說“你現在培養的學生就拿5000月薪,你的就業指標完成了,可是你不知道這些學生10年后還是這5000塊,而另一種掌握思想的學生已經拿30000塊了,他們有著不一樣的前途”。當然了,我知道我這話是白說的,反正他也不會明白,或者明白也不會去轉變想法的。
教育是智能制造的根基
最近不想談智能制造了,因為,覺得太空洞,專家太多,都講各種概念,忽悠各種產品,牽強附會的多,真知灼見的少,自己也覺得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過于膚淺,也不大想再寫什么東西。
之前僅就技術層面理解智能制造的數字化根基在于精益制造,今天,從智能制造的發展戰略角度來說,我必須說教育才是智能制造的真正根基,所謂根基,就是能夠確保系統運行不會不穩定。
缺乏教育支撐的智能制造就是建在沙子上的大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