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ikuqo"></ul>
    <tfoot id="ikuqo"></tfoot>
    <tfoot id="ikuqo"></tfoot>
  • <ul id="ikuqo"><sup id="ikuqo"></sup></ul>
  • 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能源環境新聞

    棄風棄光問題日益嚴重 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星之球科技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017-08-29 我要評論(0 )   

    近年來,我國棄風棄光問題日益嚴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影響著風電、光電產業的長遠發展,棄風棄光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

    近年來,我國棄風棄光問題日益嚴重,不僅造成資源浪費,而且影響著風電、光電產業的長遠發展,棄風棄光問題的解決迫在眉睫。
     
    有關數據顯示,2001年以來,我國風電年度新增裝機容量從4.2萬千瓦增長到2016年的2337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增長到2016年的1.69億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1.49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2016年風電發電量達到2410億千瓦時,占全部發電量的4%。從區域分布看,華北、西北和華東地區是我國風電產業集中的地區,三個地區2016年風電累計裝機量占到全國總量的72.5%。
     
    而我國風電消費增長遠慢于裝機速度,致使棄風問題日益嚴重,造成較大的資源浪費。2013年以來,我國棄風率從10.7%上升到2016年的17%左右,2016年全國棄風量達到497億千瓦。棄風較為嚴重的地區也主要集中在西北、華北和東北。
     
    相比棄風問題,雖然棄光總量較小,但占比較高。2016年,我國西北五省區全年光伏發電平均利用小時數1151小時,棄光電量70.42億千瓦時,棄光率19.81%;新疆、甘肅光伏發電運行較為困難,棄光率為32.23%和30.45%。青海棄光率8.33%,寧夏棄光率7.15%,陜西首次發生棄光限電情況,棄光率為6.89%。
     
    能源供給寬松固然是近年來棄風棄光問題產生的背景與外部條件,但從深層看,風電、光電發展與現行電力體制不匹配;技術不成熟;跨區域消納風電和光電的難度大;需求側尚未形成大規模消納風電和光電的能力才是引發棄風棄光問題的根本原因。
     
    為此,要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就應完善風電、光電發展保障機制。不但要在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可再生能源的戰略和優先地位,實現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重,通過落實保障性收購制度、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補貼資金長效機制等措施,增強《可再生能源法》的操作性和約束力;還要從項目開發上防止棄風棄光問題繼續惡化,統籌規劃“火水核風光”布局,加強風電、光電項目與火電、水電、核電、電網等電力項目的協調,根據棄風和棄光實際情況,控制不同區域開發風電和光電的節奏,逐步解決棄風棄光問題。尤其是要加快電力體制改革,落實電力領域發用電計劃、售電側、配電網等方面的改革措施,降低用電價格,擴大不同領域的風電光電消納規模。
     
     
    棄風棄光問題日益嚴重 鼓勵發展分布式光伏發電
     
    應加強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一方面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先進技術研發,實現風電和光電設備的智能化、高產能和低功耗,進一步降低風電光電成本;另一方面加強天然氣電站、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增強電網調頻、調峰能力和靈活性,提高電網消納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儲能產業,加快智能微電網技術和儲能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有條件的風電和光電集中地區開展風光制氫、海水淡化等新型示范項目,就近消納。
     
    應推進風電、光電的就近利用和跨區消納。在甘肅、新疆等棄風棄光嚴重地區,有序降低火電比例,為風電和光電提供消納空間。在風、光資源充沛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耗電型制造業,擴大用電需求,實現就近消納。
     
    應開發需求側大規模用電能力。一是在工業領域鼓勵電鍋爐、電窯爐替代燃煤、燃油和燃氣鍋爐、窯爐,對傳統工藝實施智能化改造,提升工業電氣化水平;降低高耗能行業占比,提高高端制造業占比,逐步改變以煤為主的工業用能結構。在工業園區發展分布式光電和風電,加快智能微電網技術和儲能技術的應用,提高風電和光電使用比例。二是在交通領域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增強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安全性、經濟性和使用壽命,擴大充電樁等配套設施建設,加快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提高電動汽車利用風電和光電的能力。三是在商業區、校園、社區、鄉村等地方,鼓勵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積極開展社區智能微電網建設,提高風電和光電在建筑中的使用比例。

    轉載請注明出處。

    激光激光技術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于激光制造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 用,并注明"來源:激光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人認為本網內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面權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將會依法盡快移除相關涉嫌侵權的內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