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制造?
最近,一篇《為什么鄭州能生產出iPhone X,而美國依然造不出蘋果手機?》火了。
該文以“全球大約一半的蘋果手機都來自鄭州的富士康工廠”為由,隱約諷刺的強調美國依舊無法實現“美國制造”。
一些網民因此歡欣鼓舞,嘲笑美國連個蘋果手機都做不出來,但也不乏擔憂和反思。在某央媒公眾號轉載此文的評論中,點贊最多的三個評論是:
網友的槽點集中在:
蘋果難道不是美國人“造”出來的?僅僅是Made“in”China并不值得驕傲。
其次,文章為了證明“缺乏工人和配套產業鏈是‘美國制造’的真正軟肋”,列舉了一系列數字:
“蘋果在全球的766家供應商中,除了超過四成位于中國大陸外,日本有126家、臺灣地區有41家,真正在美國生產的只有69家。”
然而,這恰恰為蘋果在供應鏈上超強的整合能力和優勢地位提供了佐證。這難道不是制造行業的重要競爭力嗎?
最后,文章說,“其實‘中國制造’是幫助蘋果手機控制成本的最重要因素,盡管中國銷售的蘋果手機價格高于美國本土。”
如果還以老眼光來看美國制造業的成本,“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恐怕不會同意。
去年,曹德旺因為在美國投資建廠引發軒然大波,而他對此的回應也戳中了中國制造業的痛處。
“在美國開工廠利潤比中國高。”曹德旺直言不諱:“美國綜合稅務比中國低35%,全球最高的稅就在中國。”
曹德旺的工廠里,招的都是“年齡超大的人”,因為在美國,除了勞動力,幾乎什么都比中國便宜。
“土地基本不要錢,電價是中國的一半,天然氣只有中國的1/5,運輸成本一公里還不到1元人民幣,而中國過路費比較高。”
但即便是人力成本,中國和美國制造業的差距也越來越小了。
一方面是中國制造業的人力成本在不斷上升,曹德旺的調查就發現,跟四年前比,2016年國內人工成本漲了有三倍。
波士頓咨詢團隊的報告也指出,美國與中國工資差距日漸縮小,從2000年超過20倍,到2015年僅差6倍,現在大約只差3到5倍。
更重要的是,未來的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將會迎來“機器人”。
富士康去美國了
美國一直想自己制造蘋果。現在,它離這個目標越來越近了。
當初奧巴馬執政時,就希望喬布斯把“蘋果”放到美國本土生產。
而喬布斯只說了兩件事。
第一,如果你能教育出這么多工程師,我們就能把工廠遷回美國。
第二,如果iPhone新產品上線,需要做一個重大修改,當時中國已是半夜12點,富士康工廠的廠長一聲號令,就可以讓12000人同時起床,8小時后產能就已經規模化。但若在美國,別說8小時,8個星期也做不到。
這兩個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彼時,蘋果在中國招募了70萬工廠工人和提供支持的3萬名工程師。
喬布斯的話,奧巴馬聽進去了。
于是政府第二年的教育預算中,制造方面的職業培訓成為重點。隨后奧巴馬又推出了“職業和技術教育計劃”以及“未來技能計劃”,并加大對社區學院的投入。
奧巴馬已經開始為“讓制造業回歸美國”準備土壤,而教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新一屆特朗普政府已經等不及了,他們的計劃比奧巴馬更激進,甚至更務實。
今年7月,制造蘋果的富士康掌舵人郭臺銘,帶著他的“飛鷹計劃”和百人考察團去美國了!
“飛鷹計劃”是郭臺銘今年提出的投資美國的計劃。100億美元投資金額和13000個就業崗位,是郭臺銘對美國的承諾。
當時,臺媒對此的描述是,“美國15個州的州長、高階官員,都積極爭取鴻海,想辦法跟郭臺銘說上話,請鴻海(即富士康)去投資。”
最終,威斯康星州成為幸運兒。而作為回報,威斯康星州表示將為富士康提供總額達30億美元的激勵計劃,包括稅收優惠和其他補貼。
30億美元補貼是什么水平呢?
按照一個當地工人年薪5.4萬美元計算,13000個員工一年共計7億,相當于4年不用給工人發工資。
高額補貼是美國吸引投資的重要手段。曹德旺去年在美國建廠,前期投入了4000多萬美元,當地政府給的補貼就超過這個數。
除了曹德旺、郭臺銘,更多臺灣企業和大陸企業也開始選擇“美國制造”。
今年6月中旬,美國商務部舉辦的第四屆“選擇美國”投資峰會吸引了全球2800多名企業代表參加,人數為歷屆最多。
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代表團規模最大,共155人,行業涉及基礎設施、能源、汽車、高科技等眾多領域。其次是臺灣和日本。
它們可是蘋果全球供應商最多的三個地區!
“2016年中國企業在美直接投資達460億美元,是2015年的3倍。”今年5月,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和榮鼎集團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投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
而據臺媒報道,美國五大湖區是臺灣制造業偏好設廠的聚落。它的水資源優勢、運輸優勢和因名校聚集孕育的人才優勢,吸引了上銀科技、成霖衛浴和喬山健康等大公司前來。
制造業變局
美國對制造業回歸的呼喚始于2008年的金融海嘯。
當時,受命于“次貸危機”的奧巴馬政府發現,危機之后,一直專心搞制造業的德國元氣恢復最快,不僅經濟重回危機前水平,就業率也有所回升。
這讓美國政府看到制造業的重要性。
于是,提振制造業便成為奧巴馬政府的核心政策之一。
2012年2月,美國出臺《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正式將先進制造業提升為國家戰略。
奧巴馬宣布投資10億美元建立15個制造業創新研究所,以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領域的創新技術為核心,希望重新奪回四十年前制造業第一大國的頭銜。
最近,“不會玩社交媒體的商人不是好總統”的特朗普在推特上轉發了一幅漫畫:他自己拼命拉著一艘竹筏,竹筏上是一眾美國知名制造業公司,除蘋果以外,FANG(Facebook、亞馬遜、微軟、谷歌)都不在船上。
其振興制造業的拳拳之心可見一斑。
特朗普同志對制造業的呼喚早就是全美國人民都知道的事了。“什么都跟奧巴馬對著干”的他,唯獨在發展制造業方面采取了一致態度并且將其發揚光大。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將減稅作為最大的武器,他的稅收改革方案將企業稅從目前的35%降到了15%,力度空前,這也成為吸引制造業紛紛挺進美國的原因。
但這不是最主要的。
“誰是未來中國制造最大的競爭對手?很多人說是墨西哥,東南亞。不對,真正的對手將來是美國。”早在2014年由華商韜略和北京大學聯合舉辦的“PKU Speech丨華商名人堂”頂級企業家專題演講上,香港恒隆地產主席陳啟宗就已有過這樣的論斷,給陶醉在中國人力便宜、中國制造大國成就里的人提了一個醒。
陳啟宗說,資源、資金、技術和人力,是成為制造大國的要素。他認為,前三者美國都有無可比擬的優勢,而人力成本高這個弱項,未來很可能被技術優勢所彌補——未來制造業的趨勢是機器人、3D打印、智能化取代人工化的新型生產。
如果多年前喬布斯和奧巴馬的對話發生在今天,聽到喬布斯說“美國8個星期也做不到”的奧巴馬,可能會這樣回答:
未來,你都不用號令,只需按下一個鍵盤叫醒生產線的機器人就可以。
前些年被員工跳樓事件困擾時,郭臺銘就不斷放話,要讓機器人成為富士康新一代的勞動力。而早在去年,富士康的4萬機器人已經投入使用了。
如今富士康去美國,做的根本就不是傳統的制造業。
郭臺銘說,他帶去美國的都是有科技含量的智慧制造產業,是把整串全自動化產業鏈移到美國生產,如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對機技術。
7月底,富士康已經宣布與羅克韋爾公司展開合作,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工業自動化與信息的公司。
自動化產業鏈,這恰好解決了那篇文章里說的,美國所缺乏的“工人和配套產業鏈”的兩大問題。
雖然布局才開始,但這已給人們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
會不會有一天,蘋果手機真的打上“made in the USA”的字樣?
華商韜略的答案和預測是:一定會。
雖然,這還需要時間,特朗普和郭臺銘都還需要很多努力。
去年,曹德旺投資美國引發了人們對中國制造業發展的憂慮,政府也早就開始強調“脫虛入實”,并采取了很多措施。
但今天,資本市場的故事依然遠比產業端的變革要精彩。
冷靜一點看,一直以人力資源為優勢的中國制造業,如今面臨的問題其實要比美國嚴峻得多,中國若是沒有制造業,后果也要比美國嚴重得多。
我們可是14億人口的大國啊,東南亞在跟我們爭制造業崗位,印度在跟我們爭制造業崗位,機器人在爭奪我們的制造業崗位,現在還有美國人伙同機器人一起爭。
如果我們的制造業真的競爭力不再,那么多人,就業怎么辦?
去炒股,炒房?做淘寶店主?還是送外賣?
不去想這些問題,卻高唱《為什么鄭州能生產出iPhone X,而美國依然造不出蘋果手機?》,多少是有些自嗨過頭了。
再說了,中國勞動力便宜,這真的很值得驕傲嗎?